旅游小商品,可做大文章
 
    旅游商品是兼具物质和精神属性的商品,有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精美的艺术制作,是旅游商品尤其是旅游工艺品能否走俏的关键。纪念性、观赏性、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独创性是优秀旅游商品必备的要素,而每一要素都渗透着一定水平的文化含量,提高文化含量,是提高旅游商品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旅游商品如何提高文化含量?主要办法有三:
  一是高附加值的旅游工艺品要拓宽文化内涵的反映面。比如著名的福州寿山石雕、脱胎漆器,不要光是注重雕塑佛像,应该多开发一些世界各国游客都喜欢,反映地方文化精品特色的工艺品,以适应消费档次较高,具有收藏爱好的中外游客的需要。
  二是纪念性旅游商品的开发要多元化、精细化,在档次上要高中低结合,在设计上要精益求精,讲究艺术性、独创性,构图要精美,使人一见钟情。如世界奇观永定土楼,前几年搞了竹编仿真品,方圆一平方米,拿到香港参加旅游博览会,参展时尽管标价高达一万多元,还是被香港游客抢购去。如能再多搞些中、小型精致的圆土楼、方土楼、八角土楼纪念品,想必不难成为热销产品。
  三是旅游用品要多注入一些文化内容。如福建的德化瓷器,工艺质量可与景德镇并驾齐驱,饮誉海内外,但作为旅游用品却几乎没有占据一席之地。如能在瓷碗、瓷盘、瓷杯上烧制出一套套工笔细描的八闽奇俗奇趣风情系列家用瓷器日用品,既可观赏,又可当餐具,一器两用,不悉没人问津。还有手帕、毛巾、如能换一换老面孔,印上景区导游图或是城市旅游简图,那在旅游区也一定会有许多游客青睐。
  总之,开发旅游商品一定要注重它的文化内涵,要突出它的地方特色,要有独特的创意,要有良好的质量。片面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粗制滥造,随意生产出一些游客不想要,不愿买的东西,效果适得其反。只要我们用心抓好开发,在规划设计上坚持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多档次分类开发,并根据各类游客的文化、心理、消费需要进行针对性开发,旅游商品这篇文章不但可以做好,而且可以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回报。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