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火腿”王玉田
    在记者的脑海里,有关电台的印象来自两部影片,一部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在敌战区利用个人电台搞情报,为我党我军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另一部就是《英雄儿女》,王成面对包围上来的美军通过报话机向指挥部高呼“向我开炮”,英雄壮举感染了无数中国人。所以当记者第一眼见到济南市天桥区环保局的王玉田(电台呼号BD4IU)时,不禁有些失望,五十多岁的他看上去非常普通,一点也不像电影里那些主人公那般英武高大。听说他有个人电台近十年了之后,也非常纳闷:他用这个到底在做些什么?给谁提供情报呢?
面对记者的疑惑,王玉田笑了,他说,相信大多数人的理解和记者一样,个人电台就是用来搞情报的,所以当初他玩这个的时候,后窗上经常有人偷听呢。其实个人电台就是像手机一样的通讯工具。
王玉田生于1951年,1959年的时候,父亲花一百多块钱买回了一个电子管收音机,从那时起他就对这些无线电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初中时正好赶上“文革”,初二几乎就没怎么上学,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在家里捣鼓收音机,用个木匣子当外壳,在家里组装收音机。别看他年纪小,找他装机的人可不少,他说有的时候一天能装二十个,当然那个时候装的收音机构造都非常简单。
后来他还在家里做了个“电台”,弄了个扩音器放唱片,还在里面讲讲话,好玩得很,不过那个时候能听到的人很少,也就是方圆一公里内的人能收听到。
那个时候,人们的警惕性特别高,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所以他家的后窗上经常有人听,听听这个小孩是否在收听“敌台”。
王玉田说他学历很低,读初中正遇上“十年浩劫”,王玉田初一没上完就下学了,但他讲起这些无线电知识来头头是道,他解释说,这没什么难的,只要你对它感兴趣,天天琢磨,就没有学不了的。
他弄来的很多电台都是不能用的,经过他一修,就能正常工作了。他电台的天线也是自己做的,一些专业术语在记者听来如听天书,他却说起来如数家珍。他还学会了枯燥的摩尔斯码,用来跟各国朋友联系,他说他的英语很蹩脚,但是也能用来进行简单的对话,他还准备学习日语,因为日本的“火腿们”比较多。因了这项爱好,王玉田学了不少东西。他感慨地说改革开放圆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让他有了自己的电台。
到了王玉田的家,简直就是到了一个无线电台博物馆,他收藏了近百个大大小小的电台,摆了一大摊子。平常看着这些玩意儿,王玉田会不时地陶醉其间:这些机器多美!
这些电台在记者眼里只是一些破烂之物,但在王玉田这里,可就不一样了,那简直就是无价之宝。2月11日,当记者在他家采访时,他献宝一样地把他珍藏的机器介绍给记者看:他收藏了包括英雄王成所用的机种———71型报话机,还有《奇袭白虎团》里侦察兵用的便携式步谈机,以及当年专门给民兵研制的电台。此外,炮兵用的、空军跳伞用的、前苏联潜艇上用的、船上用的,他几乎都有收藏。
看着这些机器,王玉田感慨地对记者说,你看这些旋钮,安装得多么合理,多好看呀。他随手拿出一个军用的报话机说,你看这个话机的外套,是用上等的纯皮做的,机身也漂亮,非常精致。他说他现在最想弄到的就是年轻时曾在几次爱国主义教育展览上展出的一件展品,是美国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蒋介石窜犯大陆提供的报话机。他说收藏这些东西可不是为了挣钱,主要是因为喜欢,另外从中可以了解历史。
当然收集这些旧东西可不是件容易事儿,首先要了解哪些单位会有这些个玩意儿,再有就是要跟人家交朋友,这样才能跟人家要;而且人和人也不一样,有的人很痛快,有的人偏偏就是喜欢刁难别人,但是为了达到收藏的目的,受点气也无所谓,52岁的他显得特别执着和超脱。
为了使更多青少年了解、喜欢无线电,王玉田觉得应该把这项爱好普及一下。他曾在济南市十三中学搞了全省第一个设在中学的电台,他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全市的中学和小学设了几个点,希望能在学生中普及,可是都没成功。他觉得作为一项科普活动应该在学校里开展,全国有不少小学都举办过。
后来他还曾到山东大学游说,他说北京、上海、吉林等全国许多地方的高校都有电台,希望作为山东的最高学府也能有这样一项装备,但结果也一样,他觉得很失望。很多人都把这项活动当成了一项能获利的项目来看,要么问能否加分,要么问能否给学校带来效益。
这些年花的钱有多少,王玉田说是记不清了,也没法算清。他的妻子在一边说,这些年家里什么家具也没买,就是他弄了这些“宝贝”。
所以他说,爱上无线电,这些年对他来说,虽然酸甜苦辣都有,但收获却非常大。
网上聊天是当代人交友的一种时髦方式,但是虚拟的网络带给人们太多不真实的感觉。王玉田说,其实早在许多年以前,他们就用无线电开始交友了,而且这个交友是真实的,不像网络里,男的可以冒充女的,老的可以装成少的,因为呼号每个人都是固定的。
在他家客厅的茶几上,放着一台日本产的八重洲牌全短波段电台,上面有话筒有耳机,还有发报的装置。
在记者的要求下,他开始在台里进行呼叫,不一会儿,一名四川南充市的“火腿”跟他聊上了,聊发射功率、聊自己的呼号、聊自己的电台……一系列的程式下来之后,得知这是名“小火腿”,今年才二十岁,叫兰图,他说他们那里离成都不远,那边正在下雨,王玉田则告诉他我们这边的天气非常好,就是有点干冷。
他在台里的朋友可真不少,据他说有几千人吧,在他印象里跟美国、日本、挪威、瑞典、韩国、比利时等许多国家都通过话,他说在那一刹那,你会觉得地球变小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朋友没有了距离。刚开始时非常兴奋,时不时能跟他们聊到深夜。和吉林、台湾等地的“火腿”还多次见面,美国的“火腿”也到过他家。
中外“火腿们”在电台里交了朋友之后,都会按照国际惯例,互寄QSL卡,上面写上自己的呼号、对方的呼号、呼叫时的频率、使用的电台等一系列内容,非常有纪念意义。王玉田给我们看了一些朋友寄来的卡,他说他现在有几千张了。
年已不惑的王玉田遨游在无线电台有声而无限的世界中,尽情挥洒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享受着创造和探索的快乐,忘记了烦恼远离了世俗,赋予了生命别样的情趣。
什么是“火腿”(HAM)
业余无线电通信的英语名字是“Amateur Radio”,符合国际电信联盟组织ITU定义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是“Radio Amateur”,在世界上又普遍被称为“HAM”。由于“HAM”一词,在英汉词典中,被解释为“火腿;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拙劣的表演者”,所以“火腿”又成了业余无线电通信爱好者们的另一个名字。台湾省的爱好者更创造性地将“火腿”定义为专指有执照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而将那些尚未经考核批准的玩家引申为“香肠”,得到两岸爱好者的首肯。现在全世界的“火腿”有200多万,我国内陆省份正式批准设台的“火腿”尚只3000多人。
什么是业余电台
联合国下设的专业机构国际电信联盟( ITU,即: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根据不同的用途,将全世界所有无线电通信分为若干种业务,业余电台属于其中的“业余业务”。ITU对业余业务的定义为“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自我训练、相互通信和技术研究的无线电通信业务。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系指经正式批准的、对无线电技术有兴趣的人,其兴趣纯系个人爱好而不涉及谋取利润”。用于业余业务的电台称业余电台Amateur Radio station)。业余电台是经过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为了试验收发信设备、进行技术探讨、通信训练和比赛而设立的电台。
个人业余电台是指爱好者本人申请设置并由其本人操作使用的电台。当今全世界共有的200多万个业余电台中,绝大多数是个人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