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的历史
    公元403年东晋桓玄帝下令废简用黄纸,图书文献进入了纸本时期,但是雕版印刷尚没有发明,当时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专门抄书为生的“经生”、“拥书人”,街市上也有了抄书出售的“书贩”。
    据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令雕撰废像遗经是印书的开始。印刷使得图书的成本降低,数量大增,为收藏图书提供了条件。历史上记载隋朝私人藏书家有秘书丞许善心藏书近万卷,柳顾言藏书近万卷,颜之推藏书甚富。费长房与释彦琼藏佛教书分别为6235卷与5058卷。这些藏书家都与官书有一定联系。隋朝对图书典籍控制很紧,隋文帝下令私家不得隐藏纬侯图谶,隋炀普竟派人四出搜查与谶纬相涉的书籍,闹得人心惶惶,人们不敢藏书,连乐谱都不敢收藏。
    隋末战乱藏书焚毁严重,唐朝开国时仅有藏书8万卷。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官方与民间藏书也开始兴盛起来。公元627年唐太宗即位,弘文殿藏书达20万卷。魏征、虞世南等请购天下书。但是唐朝雕版印刷技术尚不成熟,图书生产率不高,私人藏书不多,藏书达万卷者更少。主要是官僚藏书,集中在藏书的富集区在唐代的长安、开封、太原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北宋政权重视经济发展,南宋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浙江、江西、福建、江苏、安徽一带。宋代官吏是科举入仕,读书才能做官,所以宋代藏书人多,藏书量也大。买书、爱书、藏书成为风气,据记载拥有万卷以上的藏书家53人,其中浙江、江苏最多。这些大藏书家大都在朝廷为官,少数人无官,但其父或其祖曾为朝廷功臣,官吏藏书依然是宋朝个人藏书家的主流。同时收藏书与经济相联系,藏书与当地经济繁荣程度有相关。宋朝出现了一批可以指导经济发展的图书,如:《广中荔枝谱》、《本章》、《景德农田敕》等。公元1020年,宋真宗允李防之请,雕印《四时篡要》、《齐民要术》二书,赐书农司,也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元代崇拜武力,儒士在社会上排名倒数第二位,仅比讨饭的乞丐高一等。读书之风一落千丈,文化事业发展缓慢。元朝藏书家有:五世昌、阔里古斯、孙道明、裴居敬、陈季模、苏天爵等。
    明朝统一中国后以文治理天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藏书事业的发展,明朝的藏书在规模与数量上远远超过以前历代,私人藏书达数万卷以上的主要在江苏、浙江、福建。宋代仅1人藏书量达10万卷,明代有数人。明代藏书量达5万卷以上的有10余人。明代皇家藏书量大且广,藏书数量增长快。明代藏书万卷以上的人中,很多是巨富人家,如:王涛、王济、王文禄、杨维桢等。古代书价很高,一卷书往往会是白银若干、奴婢一个、田地数顷。即使这样收藏图的人书越买越多。比如常熟毛晋家藏书84000册,他有良田数万亩,金银满库,建造的藏书楼有“汲古阁”、“日耕楼”、“鼎足斋”、“宝用堂”、“双莲阁”、“读礼斋”、“载德堂”、“续古草庐”、“繁花坞”、“弦歌草堂”等。毛晋爱雕刻印刷图书,公元1641年至公元1642年天下灾荒,书业衰落,他为继续刻完十七史,一次性卖良田300亩。
    明朝图书买卖已经是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购销两旺。藏书家收藏并雕刻了大量的农牧、医书、工程及科技图书,直接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例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集中了中西方的科技成果,在大量的农业实验基础上写成,以60多万字的笔墨介绍了农具、田制与农事等农业基础知识。王桢的《农书》成于公元1617年,雕版印刷,流传甚广。明代王桢著《新制诸器图说》,宋应星编《天工开物》,王桢与瑞士传教士邓玉函合编《远西奇器图说》。这些书介绍了机械工程、手工业、农业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必要且实用的设备制作方法。屠本峻的《闽中海错疏》介绍了海中的生物,熊三拔翻译了西方药物学著作《药露记》,传教士汤若望写了《矿物探源》和《远镜学》,朱权写了医书《神奇秘谱》、李时珍写了《本草纲目》,龙华写了《地震解》,张燮写了《东西洋考》,邓玉函写了解剖学著作《人身说概》及介绍数学的著作《大测》。这些作品在指导人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为人们发展科技和经济起了很多作用。
   清代前期百业兴旺,文化繁荣。清代朝廷引导人们读书、藏书。康熙皇帝每天到南书房早读,有时他还给群臣讲解数学、天文等知识,乾隆皇帝亲自给科举状元赐宴,倡导读书,他自己天天读书,自称书生。康乾时期,读书、藏书之风盛行于江浙,清代浙江藏书之盛,在蒋恭熙的《浙江采集遗书总目》中可以看出一斑。其书云,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馆征访天下遗书,进呈的图书数量,浙江第一,江苏第二。康熙皇帝还组织文人编纂了几十种大型图书。乾隆皇帝也仿效,编纂了一大部特大图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编成后,分抄7部,分藏于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文溯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圣因的文澜阁。前4阁经许可或有特别资格的人方可北阅览,汇、宗、澜江浙3阁,任天下士子抄写阅览。康熙、乾隆皇帝通过征访图书、编纂刻印图书、奖励进呈图书人。给博学多才的编修授官与俸禄等等手段,促进了图书的收藏。清政府把大量的大型图书放在扬州刻版印刷,江浙地区以外的繁荣区有安徽的皖南、江西南昌至上饶一带、福建的福州至莆田地区、山东济南与曲阜一带、广东的南海、佛山、广州一带等。
    公元1840年以后,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江浙一带出现了大批的实业家。这里藏书家层出不穷,南浔有三大藏书家:张钧衡、蒋汝藻与刘承干,刘承干藏书竟达60万册。
     张钧衡世代经营盐业,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浙江巡抚委派其祖经办起吴越盐场,公私皆富。张钧衡藏书于“天适园”,藏有丰富的宋元古本、抄稿及黄丕烈题跋本。南京图书馆的题跋本图书2/3系张氏所藏。
    蒋汝藻,其父在海门经营过当铺,并经营纺织业。蒋家资财颇丰,藏书达万卷。蒋汝藻继承祖辈图书遗产后,曾以1500元银元购得周密《草窗韵语》,8000银元购下天一阁流出在沪的图书,公元1932年,商务印书馆购得蒋汝藻所藏的图书,当时价值16万银币。
    刘承士,其祖父经商致富,他先后经营过棉绸丝布,刘承干从小爱藏书,用12万元银币兴建了藏书楼“嘉业堂”,藏书量达16万种、60万卷创中国历史上私人藏书之冠。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