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商务网,免费信息发布推广平台,您可以 [登陆后台] 或 [免费注册] 无忧商务网 | 企业黄页 | 产品库存 | 供求信息 | 最新报价 | 企业资讯 | 展会信息
黄页信息| 库存信息| 技术服务|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二手信息| 加工信息| 供求库| 报价库| 展会库| 代理信息| 保健| 生活黄页| 食谱| 网络黄页| 水族休闲| 人力HR| 招聘
首页>>生活网>>生活保健>>乐-兴趣嗜好-收藏
清代殿试卷

    殿试卷是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最高规格——殿试的考试卷。殿试为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考试,始于唐时武则天,至北宋初年成为定制。在清代,科举考试分为由各省学政主持的童试,中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钦派考官于各省会主持的乡试,中者为“举人”;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会试,中者为“贡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名,即人们所说的“金榜题名时”。
    殿试考试名义上皇帝是主考官,故此评阅试卷的官员称为读卷官,另有提调、监试、受卷、收掌、弥封、印卷、巡绰、供给、写榜各官,分别负责殿试的各项工作。
    殿试时间,每三年一次,于会试后举行,清初于二月会试,三月发榜,四月初殿试。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二年(1737年),均因闰月,改在三月会试,四月发榜,五月初殿试。乾隆十年(1745年)上谕:“今三月会试已著为定例……著自今科为始,于四月二十六日殿试,五月初一日传胪。”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进一步更定为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指殿试之后宣旨唱名和出榜的盛大仪式)。遂成定制,此后偶有变动。
    殿试地点。最初在天安门外,顺治十五年(1658年)以后,改在太和殿前丹墀(台阶)举行。如遇风雨,便移入太和殿东西两庑。雍正元年(1723年),殿试曾在太和殿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开始,改在保和殿内,后成定例。
    殿试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用誊抄。清代科考,乡试和会试采取试卷誊录制度,而童试和殿试试卷,皆为考生亲笔,不用书手另行誊抄,考官直接阅读原卷。从现在保留下来的清代殿试卷中,可以看出当时馆阁体书法的盛行。
    每份殿试卷均由这样几部分组成:(一)卷面,上盖满汉合璧的礼部官印及写有殿试举人的姓名。(二)履历,写应试人姓名、年龄、籍贯、乡试及会试中式时间,开具三代姓名,并于名下注明已仕、未仕。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第二甲第四十六名进士张机的殿试卷履历部分:“应殿试举人张机,年二十七岁,系福建福州府闽县人,由学生应康熙四十四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康熙四十五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并所习经书开具于后:一、三代,曾祖仕翅,不仕,故;祖宾,不仕,故;父璋,不仕,故。二、习诗经。”交卷后,弥封官要把卷面对折成筒状,用纸钉钉固,以纸糊之,将其姓名封藏,并加盖“弥封官关防”之印,上下各一方。卷背接缝处盖礼部之印。八名读卷大臣之姓氏,按任官大小次序排列在卷背。(三)试策正文。(四)卷底,有朱文大木记戳,上面有印卷官姓名。文曰印卷官礼部某司某官臣某某。清初三人,嘉庆以后二人。
    殿试卷的尺寸,据参加清代最末一科殿试的商衍鎏先生所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介绍,殿试卷清初用白宣纸裱四层,乾嘉以后加至七层。清初为十五开,前六开素页,备写履历弥封(弥封就是把应试举人的姓名糊起来,以防考官徇私作弊),后九开画直行备写策文。嘉庆以后,素页只用二开,策文用纸减至八开。两面为一开,每开十二行,上有红线竖道,无横格。清初,试卷长约420厘米,高约48、宽约18厘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小,约长250、高44、宽11厘米。另有草本一本,尺寸略小,纵横与正卷相同,有横格二十四字,供对策(答题)时起草用。试卷、草卷都由礼部备办,于入场时唱名发给。
    试卷的定题和刊印。殿试的试题,是经史时务策一道,就是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目。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并限定字数。清初多为三题,约二、三百字。康熙以后多为四题,有时五题,约五、六百字。策目(试题),初由内阁预拟,恭候选定。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月十五日谕:“……又读卷官所进策目向有内阁预拟之陋例,漏泄揣摩,不可不防其弊,应一概禁止。届期令读卷官密拟进呈,候朕裁定,发赍刊刻。著为令。”于是殿试前一日,读卷大臣汇集到文华殿直庐密拟策题,先呈标题八条,进候钦定圈出4条,然后照此拟题缄封呈阅,发下后读卷官同赴内阁,在监试御史的监督下,内阁中书用黄纸书写。当晚,在内阁大堂传匠刊刻印刷,护军统领率护军校等,封内外门严密稽查,第二天(殿试日)凌晨印刷完毕,于试场行礼散发,应试者跪受后,各就试桌答题。
    策文的格式。书写答题时,不抄题目。低二字写,空上二字留为抬头之用。文章用“臣对臣闻”开头,收尾用“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稾陨越之至。臣谨对。”第一题以“伏读制策有曰”作起,第二、三、四题则用“制策又以”四字开始。文内遇有“皇帝”、“宸严”等字另行抬头书写。全文禁止添注涂改。应试者欲得高第,除文章写得好外,关键还在其书法。清朝皇帝向有注重殿试楷法之说,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因而有的考生策文流畅且颇具才华,但由于不合楷法,或书法不佳,至使应试受挫,或未列优等。正如康有为所说:“国朝列圣宸翰,皆工妙绝伦,而高庙尤精。承平无事,南斋供奉,皆争妍笔札,以邀睿赏,故翰林大考试差、进士朝殿试、散馆,皆舍文而论书。其中格者,编、检起授学士,进士殿试得及第。朝考一等,上者魁多士,下者入翰林。其书不工者,编、检罚俸,进士、庶吉士散为知县。”
    试卷的评阅。考试结束,由受卷弥封等官将试卷收封装箱,承送收掌官。第二天,读卷官和监试王大臣等齐集文华殿内,评阅试卷。阅后,皇帝钦定甲第名次,读卷官拆弥封,于御前用补笔填写一甲三名及二甲次序。再至内阁,将其余各卷依次书写,拆弥封交填榜官填榜。皇帝钦定甲第名次时,却常常凭借个人喜好用补笔圈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经过殿试,主考官一致认为徐谦的试卷才华出众,字体工整饱满,功底老练,初步拟定一甲赐进士及第之列(状元)。当徐谦的试卷呈送慈禧太后阅定时,慈禧以字取人,疑徐谦是耄耋之辈,便与二甲第八名进行了调换。填榜所用黄纸表里二层,称为“金榜”,并有大小之分。小金榜交奏事处恭进存大内,大金榜则盖“皇帝之宝”,于二十五日传胪时,在东长安门外张挂。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于金榜题名,列第二甲第二名。   
    清代殿试除举人殿试外,还设有武殿试。而武殿试又分策文和骑射技勇两场考试,但它主要侧重御试武艺,笔试虽称殿试,可并不是御选取武进士的首要条件。就试卷而言,无论策文、书法,都不及殿试举人试卷。武举殿试后,同样经皇帝钦定取一甲三名,只是其榜张挂在西长安门外。
    清代殿试,自顺治三年(1646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共举行112科,由此形成的殿试卷当数以万计。现世存留的清代殿试卷,主要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但也有不少流散在民间,被个人收藏。殿试卷是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最高规格——殿试的考试卷。殿试为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考试,始于唐时武则天,至北宋初年成为定制。在清代,科举考试分为由各省学政主持的童试,中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钦派考官于各省会主持的乡试,中者为“举人”;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会试,中者为“贡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名,即人们所说的“金榜题名时”。
    殿试考试名义上皇帝是主考官,故此评阅试卷的官员称为读卷官,另有提调、监试、受卷、收掌、弥封、印卷、巡绰、供给、写榜各官,分别负责殿试的各项工作。
    殿试时间,每三年一次,于会试后举行,清初于二月会试,三月发榜,四月初殿试。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二年(1737年),均因闰月,改在三月会试,四月发榜,五月初殿试。乾隆十年(1745年)上谕:“今三月会试已著为定例……著自今科为始,于四月二十六日殿试,五月初一日传胪。”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进一步更定为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指殿试之后宣旨唱名和出榜的盛大仪式)。遂成定制,此后偶有变动。
    殿试地点。最初在天安门外,顺治十五年(1658年)以后,改在太和殿前丹墀(台阶)举行。如遇风雨,便移入太和殿东西两庑。雍正元年(1723年),殿试曾在太和殿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开始,改在保和殿内,后成定例。
    殿试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用誊抄。清代科考,乡试和会试采取试卷誊录制度,而童试和殿试试卷,皆为考生亲笔,不用书手另行誊抄,考官直接阅读原卷。从现在保留下来的清代殿试卷中,可以看出当时馆阁体书法的盛行。
    每份殿试卷均由这样几部分组成:(一)卷面,上盖满汉合璧的礼部官印及写有殿试举人的姓名。(二)履历,写应试人姓名、年龄、籍贯、乡试及会试中式时间,开具三代姓名,并于名下注明已仕、未仕。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第二甲第四十六名进士张机的殿试卷履历部分:“应殿试举人张机,年二十七岁,系福建福州府闽县人,由学生应康熙四十四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康熙四十五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并所习经书开具于后:一、三代,曾祖仕翅,不仕,故;祖宾,不仕,故;父璋,不仕,故。二、习诗经。”交卷后,弥封官要把卷面对折成筒状,用纸钉钉固,以纸糊之,将其姓名封藏,并加盖“弥封官关防”之印,上下各一方。卷背接缝处盖礼部之印。八名读卷大臣之姓氏,按任官大小次序排列在卷背。(三)试策正文。(四)卷底,有朱文大木记戳,上面有印卷官姓名。文曰印卷官礼部某司某官臣某某。清初三人,嘉庆以后二人。
    殿试卷的尺寸,据参加清代最末一科殿试的商衍鎏先生所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介绍,殿试卷清初用白宣纸裱四层,乾嘉以后加至七层。清初为十五开,前六开素页,备写履历弥封(弥封就是把应试举人的姓名糊起来,以防考官徇私作弊),后九开画直行备写策文。嘉庆以后,素页只用二开,策文用纸减至八开。两面为一开,每开十二行,上有红线竖道,无横格。清初,试卷长约420厘米,高约48、宽约18厘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小,约长250、高44、宽11厘米。另有草本一本,尺寸略小,纵横与正卷相同,有横格二十四字,供对策(答题)时起草用。试卷、草卷都由礼部备办,于入场时唱名发给。
    试卷的定题和刊印。殿试的试题,是经史时务策一道,就是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目。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并限定字数。清初多为三题,约二、三百字。康熙以后多为四题,有时五题,约五、六百字。策目(试题),初由内阁预拟,恭候选定。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月十五日谕:“……又读卷官所进策目向有内阁预拟之陋例,漏泄揣摩,不可不防其弊,应一概禁止。届期令读卷官密拟进呈,候朕裁定,发赍刊刻。著为令。”于是殿试前一日,读卷大臣汇集到文华殿直庐密拟策题,先呈标题八条,进候钦定圈出4条,然后照此拟题缄封呈阅,发下后读卷官同赴内阁,在监试御史的监督下,内阁中书用黄纸书写。当晚,在内阁大堂传匠刊刻印刷,护军统领率护军校等,封内外门严密稽查,第二天(殿试日)凌晨印刷完毕,于试场行礼散发,应试者跪受后,各就试桌答题。
    策文的格式。书写答题时,不抄题目。低二字写,空上二字留为抬头之用。文章用“臣对臣闻”开头,收尾用“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稾陨越之至。臣谨对。”第一题以“伏读制策有曰”作起,第二、三、四题则用“制策又以”四字开始。文内遇有“皇帝”、“宸严”等字另行抬头书写。全文禁止添注涂改。应试者欲得高第,除文章写得好外,关键还在其书法。清朝皇帝向有注重殿试楷法之说,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因而有的考生策文流畅且颇具才华,但由于不合楷法,或书法不佳,至使应试受挫,或未列优等。正如康有为所说:“国朝列圣宸翰,皆工妙绝伦,而高庙尤精。承平无事,南斋供奉,皆争妍笔札,以邀睿赏,故翰林大考试差、进士朝殿试、散馆,皆舍文而论书。其中格者,编、检起授学士,进士殿试得及第。朝考一等,上者魁多士,下者入翰林。其书不工者,编、检罚俸,进士、庶吉士散为知县。”
    试卷的评阅。考试结束,由受卷弥封等官将试卷收封装箱,承送收掌官。第二天,读卷官和监试王大臣等齐集文华殿内,评阅试卷。阅后,皇帝钦定甲第名次,读卷官拆弥封,于御前用补笔填写一甲三名及二甲次序。再至内阁,将其余各卷依次书写,拆弥封交填榜官填榜。皇帝钦定甲第名次时,却常常凭借个人喜好用补笔圈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经过殿试,主考官一致认为徐谦的试卷才华出众,字体工整饱满,功底老练,初步拟定一甲赐进士及第之列(状元)。当徐谦的试卷呈送慈禧太后阅定时,慈禧以字取人,疑徐谦是耄耋之辈,便与二甲第八名进行了调换。填榜所用黄纸表里二层,称为“金榜”,并有大小之分。小金榜交奏事处恭进存大内,大金榜则盖“皇帝之宝”,于二十五日传胪时,在东长安门外张挂。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于金榜题名,列第二甲第二名。   
    清代殿试除举人殿试外,还设有武殿试。而武殿试又分策文和骑射技勇两场考试,但它主要侧重御试武艺,笔试虽称殿试,可并不是御选取武进士的首要条件。就试卷而言,无论策文、书法,都不及殿试举人试卷。武举殿试后,同样经皇帝钦定取一甲三名,只是其榜张挂在西长安门外。
    清代殿试,自顺治三年(1646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共举行112科,由此形成的殿试卷当数以万计。现世存留的清代殿试卷,主要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但也有不少流散在民间,被个人收藏。  
相关资讯
类别浏览
安徽 北京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重庆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无忧商务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6 www.cn513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08603号
本站所有产品都是会员自行发布,所有信息都有对方的企业名片和联系方式,如果您需要咨询产品具体参数和细节,请直接联系和咨询厂商,谢谢。
行业子站: 机械 库存 建材 物流 礼品 能源 农业 汽摩 食品 通讯 五金 玩具 矿产 印刷 休闲 服务 服装 化工 环保 电子 纺织 电工 电脑 电器 办公 安全 包装 仪器 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