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书签 乐趣无穷
    书签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牙黎,即象牙制成的书签。唐韩愈《送诸葛往随州读书》诗云:“邺候家书多,插架三万轴。一一是牙签,新若手未触。”这诗里便提到了牙签。后来卷轴书改成折装,牙签变薄了,用骨片或纸板制成,有的还在薄片上贴上一层有花纹的绫绢,于是原本插在卷轴内的牙签变成了夹在书内的书签。宋朝以后书签式样基本定型,就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书签,一般读书人都有,它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风格,为读书人所喜爱。
书签不同于藏书票。藏书票是贴在书上的扉页,或者书尾的小版画,像是我国传统的藏书印,只具欣赏的意义;而书签呢,除了具鉴定意义,还有实用功能:当阅读一本书时,或因有事待做,或因有友来访,不得不中止阅读,这就得需要在已读过和未读过之间夹上一张书签作为提示,一翻即可重续前缘。
书签的材质基本为纸质,也还有羽毛、叶脉、丝织品、竹片、香木片、照片、铝片、塑料片……制成的。形状也多样,最多是长条形,也有圆形、心形、菱形、扇形、瓶形和其他各种形状。书签有单张或双张,也有10张或12张成套的。上面印有名贵花卉,风景名胜、或名人肖像、成语警句等。用檀香木制成的书签是用烙铁在上面烙制图案,故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味。
书签如按其内容来划分,有许多系列。如书法系列,录前人古诗、今人新篇,或行、或草、或楷、或隶,潇洒飘逸、清秀挺拔,字体小则要用放大镜,大则可以占满半页纸。 书签是一种经济的收藏品,具有艺术性、欣赏性、知识性、实用性,有的还有纪念性。“文革”时期,曾发行两套有艺术价值的书签。有一套毛泽东诗词名句书签。全套7张,美观大方,图文并茂,显示出了“文革”时期红彤彤的时代感和浓厚的政治色彩。另外还有一套当时流行的毛主席语录书签,也十分精美。 著名工笔女画家王叔晖绘画的《西厢记》,35张一套;一为特殊方法印制、定向发行,十分珍贵。浙江文艺出版社曾出一套台湾作家的散文集,每种都夹赠一枚书签,这书签做得十分雅致,能给人一种温馨,一份欣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里夹赠的书签,这套书签很能看出设计者的匠心:两头都有是天蓝满天星;其上端嵌镶着汪老不同时期的裁成鹅蛋形的影照;其下端竖起一棒形的红底白色,上书“汪曾祺全集”;中为白底衬托出的汪老的写意图画精品。制作十分精致,与印得同样精美的《汪曾祺全集》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赏心悦目的一份艺术珍品。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套书签都是出版社作为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精心设计制作的,它与书形成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艺术整体。
精美的书签浓缩了我国图书出版业成果的精华,是一种极有文化特色的新兴藏品。同时,书签已成了一枚枚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闲暇无事,翻翻书签,欣赏着一枚枚由一方孔眼,一条细彩带系着的包含多种艺术的书签,鼻子嗅着从书签中散发出的淡淡的幽香,顿觉神清气爽,赏玩无穷。
在我国,书签与藏书票本是一对姊妹花。许多文人、艺术家、收藏者对藏书票似乎情有独钟,尚有专门的藏书票协会、研究会等,但书签收藏研究者却寥若晨星,更未听说过有书签收藏研究会之类。如此一来,昔日那些风格韵致、艺术魅力、时代特色凸显的书签不是愈加珍贵了吗?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