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彩票代表
    晚清时期彩票卖得十分火爆,各种彩票及玩法五花八门,非常普遍,从城市到乡村,影响极大。当时全国彩票销售中心的上海,正式注册的彩票公司就有十余家,每月能销售使七八万张,月销售额达八九十万元,还不包括一些并未注册的私人小公司。 有资料介绍,1903年,在华中重镇武汉彩票店铺星罗棋布,当地报纸报道:“每一条大街,长不过二百码,而彩票店铺竟有四五家之多,凡彩票之店,装饰华丽,颇动人目”。还有的报纸说“大街小巷,招牌林立者,必售彩之处也”。“街上行人走卒,立谈偶语者,皆买彩票之事也”。
彩票是当时社会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彩票是以下几种:
花会彩票
花会彩票又称“字花”游戏,是一种纯赌博的方式。清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广东,后又流传到香港等地。到民国初年,在天津、上海等大城市蔓延开来。 花会彩票一般分为36门,有皇帝、宰相、将军、状元、美女、乞丐、和尚、道士、尼姑、小孩、樵夫、读书人等名称。钱可生《上海黑幕汇编》一书中详细地描写了花会彩票的具体赌法,其中36句话开头的几个话是:
    太平为皇帝为龙皇,
    坤山为宰相为老虎,
    志高为宰相为黄狗,
    三槐为宰相为孙猴,
    光明为宰相为白马,
    正顺为宰相为猪崽,
    逢春为状元为孔雀,
    攀桂为状元为田螺。
    押中者得其投注的28倍彩金。投注多少不限,少到一分钱,多到几十元上百元,都可投注。
据说,当前南方一些偏远农村暗中仍流行这种游戏,字花分36种,用蝴蝶、蛐蛐、狗、猪等昆虫、动物表示,让人去猜题,当然这纯属是非法彩票,必须坚决取缔。旧上海的一些彩票公司利用一些无业游民充当“跑封”(即送票的)挨家挨户收取投注,并在“开筒”即摇奖后将彩金送到中彩者手中,跑封的不在彩票公司拿薪水,他们的收入是向中彩者讨得的几个“喜钱”。由于这种彩票本小本大都可买,甚至足不出户也可买,因而上至达官贵人、富伤大贾,下至市井小民,都纷纷去投注。
花会彩票公司由护筒、开筒、写票、收洋、看洋、巡风、稽查等人员组成,一般三五十人。参加博彩的,则没有一定人数,它具有轰动效应,哪家彩票公司头彩给的多,中奖面宽,人们就去买哪家的彩票,因此,各家彩票公司都在头彩上下足功夫,当时的通行做法是,头彩彩金最少占销售额的20%。
在赌局中,坐第一把交椅的名曰“老师傅”,他唯一的职责是决定每日早晚两场各开36门中的哪一门,这是决定每个赌客的命运的,这个权利只属于他一个人。有关资料这样记载,花会赌场有堂屋,堂屋之上有小楼阁,楼阁地板中间开一洞,一尺见方,跟堂屋相通,小楼阁从洞中吊下来一只箱子,叫“彩筒”。每日开两次。“老师傅”独居小楼阁,每日不到第二次开筒不得下来,也不得与任何人接触。每天上午,“老师傅”在36门中提出四门(早晚各2门),叫做“门将”。门将一般是前两天开出的门。门将是要当众宣布的。在余下的32门中,任选一门(据说是为了趋吉避凶,子日不开马,丑日不开羊等等)装入彩筒,封固、签字、插花、披花,自小孔悬挂而出。
“老师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众多的赌客当然无从猜透。他们只好碰运气了,他们见猪就押猪,见到羊就押羊,或者押睡梦中见到的。他们日思夜想如何能押中,经常弄得神魂颠倒。只要偶然押中,他便要到处宣扬,使得更多的人对花会彩票发生兴趣。看起来花会赌场防诈甚严,“老师傅”不可能跟人串通作弊,似乎是天公地道的。其实不然。“彩筒”每日开奖的老板还是不择手段地连骗带赖,不然他就很难赢到钱。花会老板有时也要主动赔点钱,让大家多少挣点,看到点利,这样可以取信于投资者,表示他们本分、公正,但他们绝对不会老是赔钱,否则无法经营下去。
    白鸽彩票
    中国彩票最初就叫“白鸽票”,晚清年间,是以猜哪只赛鸽得胜来下注的。比赛时,人们将赛鸽用《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字编上号,然后把鸽子放飞,让人们去猜哪只赛鸽获胜。比赛结果,若“天字第四号”鸽胜了,那么,凡猜“天字第四号”鸽的都为赢家;若“黄字第二号”鸽胜了,那猜“黄字第二号”的人就中了彩,否则就是输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鸽票的玩法逐渐变化了。即由彩票公司将《千字文》前面的80个字印在票上,让每个投注的彩民在票上各圈10个字,然后彩票公司开出底字20个,相当于中奖号码。彩民所圈10个字中,有5字以上相符,便是中彩。
民国初年,白鸽票每张3厘,后来每张改为若干铜钱。由于下注的钱很少,也就几个零花钱,或人们常说的上街买菜的钱,猜中猜不中也没啥,故参加投注白鸽票的人极多,达官贵人、商人小贩、挑夫脚夫都会去试试。据说,就连自称“清净无为”的道士也常常加入购彩大军,足见当时白鸽票影响之大。
如今在港台还有赌鸽的,其玩法也多是借鉴旧上海的玩法,只不过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电子技术。据说,在日本赌相扑地办法,也是采用白鸽彩票之法,不同的是不叫白鸽彩票,而是叫相扑彩票。
山票彩券
在旧上海还盛行一种“山票彩券”,这种彩券又称“十五字有奖在义会”。其赌法是,票厂(赌场)出120个字,任人猜买。这120个字抄自《千字文》(从“天地玄黄”到“遐尔一体”,中间删去“吊民伐罪”一句)。投买者在这些字节中选买15个字作为一条,每条1角5分,买多少不拘。有一种叫做“航船”的人,专门负责串街走巷,兜售出票。所以,买山票彩券不用去票厂。投买者将钱和圈了15个字的山票交给航船,航船开给临时收据。投买者凭临时收据向航船换取票根。票根四联,每联有15个空白小方格,由航船将投买者所圈15个字,填在空格内。四联一式,便有号码,盖有图章。第一联交投买者,开票后凭票根兑奖、领奖。
    山票每月开票3次,日期为每旬的逢2日。开票就是从山票120字中开出中彩的30个字。这30个以“搅珠”的方式决定。票厂备有比乒乓球略大的圆球3套。第一套120个,不涂颜色,各刻山票上120个字的一个字;第二套30个,涂红色,无字;第三套90个,涂白色,也无字。开票的这一天,公证人都到场,参观者挤的水泄不通。台上左右两边各放一个大圆筒。当中检查,圆筒内确实空无一物,这才把120个有字的圆球一个一个放进左边的搅珠圆筒内,把30个红色圆球和90个白色圆球一起放入右边的圆筒内。封盖完毕,开始摇动。两个大圆筒都设有机关,如摇出的是“河”字球,右边摇出的是个红球,左边的人便高唱“海咸河淡个‘河’字”,右边的人接着唱到“中”,意思是“河”字选中了。有人随即将“河”字球和红色球串连在一起,挂到前排显眼处。如摇出的是“一”字球,右边摇出的是白球。左边便有人高唱“遐尔一体个‘一’字”,右边的人接上去唱到:“白”。意味着摇出的字落选。有人马上将“一”字球和白球串在一起挂在后排绳子上。摇完120次,30个中彩的字也就开出了。“搅珠”完毕,揭开圆筒检查,仍空无一物,开票就算顺利结束。每次,头奖总在万元以上,奖金不可谓不高。很多人都像侥幸取胜,一搏成功,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翁。故山票彩券的吸引力极大,平民百姓趋之若骛。投买者所买的15个字中,最低要买11个字才有得奖的希望。65%用作返奖,票厂老板纯利可观。
这种彩票里面名堂很多,中彩者也多是与老板有关系的人,一般人是极难中彩的。
铺票彩券
那时的彩票商不管打什么旗号,救济灾民也好,兴办教育也好,都是拉着大旗作虎皮,为的是彩票卖出去,赚钱。
买彩票的人不管你怎样宣传,愿为社会尽义务者不能说没有,但既然买彩票,说到底,人们就是冲着中彩去的。当时的头彩中彩率是万分之一,彩金一般都不少于10000元,它可一夜之间改变一个人或一家人的命运,因此纷纷解囊购彩的大有人在。
清朝光绪年间,广东一些士绅为筹款防洪大堤,发起了有奖“铺票”的活动,之所以称为“铺票”,是因为只限在店铺、商号发行。筹款之初,有120家商店每家先捐借款银10两,总计是1200两。为归还这笔款子,特印发一种奖票,票底印着捐借款各店铺的名称,如“兴隆”、“祥记”等,以褒奖这些热心公众事业的商店,这种奖票就取名“铺票”。铺票有白银1两和5钱两种,由各大商店售卖。当时,“铺票”卖得也十分火爆,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铺票彩券的玩法大致是由彩民在票底所印各店铺名称中任选10个字为一条,满1000条为一卷。铺票每月选一固定日期开奖一次,用“杯卜”法共开出12个字,即向空中抛出杯子,根据杯子落地情况来决定开什么字。杯卜一般在当地大神庙前举行,开奖那天,开票人员在人群中抛出三角暗码,让人们争抢。负责唱票等工作是很受欢迎的话,人们纷纷去竞争。夺得暗码的三个人,一人负责抛杯,一人负责执杯,另一人唱票。
负责抛杯的人先将木杯放在秤上称,选两个重量相等的。然后将两杯放在一个大木盆内,用力向上一抛,杯子落下,如两杯一只口朝上,一只口朝下,就报“胜杯”,两只口都朝上,报“阳杯”,两只口都朝下,就报“阴杯”。接着唱票人唱票底印的第一个字,如“祥”字杯,得胜,再抛,一直抛到得阳杯或阴杯上。
连续得几个胜杯,就叫作得几杯。第一字得几杯报完,接着唱第二字。依次类推,直到票底每个字都唱完为止。抛杯结束,开票人当着众人的面选出得胜杯最多的12个字,这12个字称为“票”。也就是中奖号码中字最多的为头彩,其次为二彩,再次为三彩,以下类推。头彩奖金为白银360两,二彩150两,三彩90两。同所有彩票公司一样,彩票售票越多,彩票商获利越多。铺票最初为募款而设,但发起不久,便被一些人用它来赚钱,铺票很快就成了一种赌博工具。
到了民国元年,铺票曾一度遭禁,后一些彩票商乘广东遭水灾之机,向政府请求开设“有奖义会”,筹款救济灾民。所谓“有奖义会”,实际上还是铺票。所不同的是,不再用抛杯方法,而改为类似摇奖的机器搅球。铺票彩票的摇彩,表面上看很是公平,其实这里面是有猫腻的,任你博彩者摇彩得天昏地暗,任你遍地灾民饿死街头,彩票公司照收渔人之利。
番摊彩票
这也是上海普遍使用的一种博彩方式,方法简便,人数不限,十人八人也行,一人也行,可以和“庄家”就是老板的意思。这种博彩方法刺激性很大,易输易赢,旋输旋赢,有时往往一夜之间就能使人倾家荡产,甚至跳楼自杀,其危害特别大。
具体玩法是,在桌子上放一大堆铜钱或圆形小瓷片或者干脆是纽扣、蚕豆什么的作为“摊皮”,从中拨开一小堆,用有短柄的铜制盘盖盖住,另将一块正方形木片摆在一小堆摊皮之前,任彩民猜买“一”、“二”、“三”、“四”。如彩民猜买“一”,就把赌注押在摊正旁的一小堆摊皮的那一边;猜买“三”,押在摊正的对面;猜买“二”,押在摊正右边;猜买“四”,押在摊正左边。
开摊时,由“庄家”揭去铜盘盖,用一根长约一尺的竹片,将一小堆摊皮一次四个(称作一皮)。根据最后剩余的摊皮数与猜买的数字是否相符来决定胜负。如猜买“一”,摊皮剩一,则猜买“一”者算中彩;如猜买“二”,摊皮剩二,那么猜买“二”者中彩。其余依次类推,中彩者可得到押注款的2.8倍的彩金,其它的都是输者。由于玩法比较有趣,刺激性较大,不少人还是想碰碰运气。
“庄家”的主要收入是“抽头”。彩民中了彩,不能全得,庄家要从中抽取1/10。“庄家”即使输给彩民,也只输9成,而赢了却全输。而投买者赢了只赢9成,输了却全输,所以庄家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加上每次猜买,同时有几个人,各人猜买数字不一,庄家纵然输给这个猜买者,也可以从另外的彩民那里得到补偿,所以庄家则总是稳操胜券,只有彩民将赌本输光,没有庄家将老本赌光的。
吕宋发财票
那个年代,除了国内发行的各种彩票外,还发行外国彩票。光绪年间,在上海的一些外国洋行引进了菲律宾发行的“吕宋发财票”,这种彩票一般只在上海发行。若外地彩民要购“吕宋发财票”,过程大致是,彩民通过民信局将大洋3元寄至上海发行“吕送发财票”的洋行;洋行收到款后,将收条和带有编号的彩票四开(全张为20张,四开为5张)寄给该彩民,告知某月某日在菲律宾开彩,在开奖的前几日还将带有中奖号码的对号通知单寄过去,让彩民按照带有编号的彩票进行查阅,以确定是否中彩,若中彩,即可数日内来兑奖。
应该说,清末年间发行彩票尽管设备简陋,管理混乱,有很多弊端,但是其返彩形式,还是实实在在的现金,绝不用物品特别是滞销商品来抵弃现金,这是一种起码的信誉,一些正规点的彩票公司都不敢做那种以次充好自败名声的事情。若个别公司如果因为情况特殊,不能不以物品代替现金,那么给中彩人的物品价值必须高出其他公司的同等彩金,假如其他公司的头彩为10000元,该公司的头彩物品价值应当远远超出10000元的。中彩人如果非要现金不要物品,公司仍然要想方设法将物品折合成现金支付。
有一年,苏州一些房地产业一哄而上,因盖起的楼房过剩,许多开发商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有一家叫德商普益的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便想起了个用发彩票渡过难关的办法,很快在上海设立了德商普益彩票公司。公司手中有房,于是就将中头彩者奖一幢洋楼。因为是以实物抵现金,这座价值16000元的洋楼就比其他公司10000元的头彩高得多。尽管奖额很高,公司仍旧舆论指责,故特意规定:凡不愿意要房者,公司还要想办法支付现金。当然,这也是一种手段,为了将楼销出去,减轻自己的负担。
彩票具有赌博性,但经营却必须老老实实,一个彩票公司光靠骗术是不能长期存在的。清末大的彩票商都懂得这个道理,这也是正规的彩票商与搞非法彩票的奸商的区别所在。
对于买彩票的人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彩票公司弄虚作假,平民百姓根本就摸不到大奖。对这个问题,当时的官府处罚也是严厉的。1905年,福建有个彩票公司已经成立一年多,到第17期彩票开彩时,头彩一直未见,一查原因,原来是摇号人与主持者串通一起作弊。彩民上台与主持开彩的人展开理论,遭警察报复,导致触众人之怒,群拥而上,捣毁公司屋内器具。事后一些地方官员掩饰真相,谎报朝廷说是别有用心的人聚众闹事,当时新闻报刊已比较发达,敢说真话,拥破事件真相,公司很快被取缔。以后江浙等省的一些彩票公司也都因为舞弊被停业整顿,或者禁办。据说,湖北签捐彩票初办时,从广东招来两名摇号员,也悄悄搞舞弊行为,事情败露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下令该期彩票头彩停发,并将两名摇号员拉出去砍了头。清朝彩票的饿繁盛岁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怎样保持这种繁盛,清政府和地方官员还是非常清醒的并拿出有效办法来。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