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的历史与收藏
    新石器时代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鞋的称谓很多,有屦、履、舄等。其中以舄最为显贵。舄始于周代,只在朝觐、祭祀礼仪场合穿着。屦为一般葛制的单底鞋,舄则为厚底鞋。舄多用兽皮或丝绸作面,布底之下加一厚木为底,有的还在木上注腊,以防潮湿。周代的舄有等级之分,天子足登赤舄,依次为赤、白、黑;王后之舄亦为厚底及赤、青、元三色,夏用葛麻、丝绸,冬用兽皮制作而成。
   古鞋的种类以对材料来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鞋成的鞋。汉代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一般鞋的前端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式优美;北齐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谡屐,指有木齿的鞋,它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但在江西南昌东吴墓出土的木屐,其齿底为铁齿,并以翘头款式较为多见;宋代男性多小头皮鞋,女性所穿鞋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明代男鞋多以厚实为主,质料样式多样,一般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还流行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清代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其材料夏秋用缎,冬则用建绒;其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颇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老年妇女则多穿木制平底鞋。
   高跟鞋的来历众说纷纭,也有人说高跟鞋源于我国。六朝时已有高跟木屐。满族妇女古时所穿旗鞋,有的跟部中央高达五寸以上。
   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又称“马靴”和“高筒靴”。相传靴的发明者为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孙膑,为纪念孙膑,旧时鞋匠们便奉他为制鞋业的始祖,设牌位,挂画像供奉。现存最早的靴 ,是新疆孔雀河古墓出土靿至胫的牛皮靴,可见3800余年前的新疆已出现了靴子。靴的样式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等。南北朝时期,靴在北方广泛流行,且波及到江南;唐时靴已官庶咸宜;宋代始出现女靴;元代盛行高丽式靴;明代虽朝廷下令禁止庶民百姓穿靴,但仍出现了许多似靴像履的短筒靴;清代男子着便服以鞋为主,穿公服才着靴。靴多以缎、绒、布皮为材料,朝靴为方头靴,民间皆为尖头靴。
   民俗学家认为,中国缠足始于南唐。俗称“三寸金莲”,鞋形似翘首的鸟头,鞋底为木质,弯曲如弓,故称“弓鞋”。弓鞋原本指弯底鞋,后泛指缠足妇女所穿的小脚鞋子。
   元明代有规定只准有钱人家的女子缠足。这一时期的弓鞋多4—5寸高的鞋底。到了清代,汉族女性的“三寸金莲”深得满族妇女的青睐。清政府多次禁止旗人缠足,但屡禁不止,许多旗女仍仿效不疲,缠足之风极盛。弓鞋式样多,有眠鞋、换脚鞋、尖口鞋、踏堂鞋、网子鞋、莲鞋、棉鞋、套鞋丧鞋、坤鞋、合脸鞋等数百种。考究的弓鞋在鞋头、鞋底、鞋里和鞋帮上绣满了各种吉祥的图案,有钱女子的弓鞋跟上还加缀明珠等饰物。
   古凉鞋的历史也颇为悠久。在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时就流行着用皮条编成或皮革透雕的凉鞋,埃及第十八朝王妃葬服中的金质凉鞋的出土。在我国,凉鞋最早是由拖鞋演变而来。拖鞋,古称靸鞋,始于汉代。随后,相继出现了麻凉鞋、布凉鞋、皮凉鞋。古人在凉鞋上绣以龙凤等吉祥图案,有的甚至饰以珠宝。
   上海的杨韶荣从80年代初开始收购古鞋,20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寻觅收藏古鞋近千双,并在上海建了一座中国古鞋博物馆。美国人格兰夫妇,集藏中国古鞋年头更久,收藏包括中国800多年来历朝历代龙靴在内的古鞋多达2000余双,是世界之最。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