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
    祭文是祭祀时诵读的文章。古代的祭祀,有的为祷告晴雨,有的为析求降福,有的为驱逐邪魔,有的为哀掉死者。祭祀时要诵读一篇或几篇文章,诉说目的、要求,这些文章就称为祭文。南朗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分有祭文类.所以祭是一种文体.前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屈原根据楚国民间歌而写的《九歌》,就是最早的祭文体。 《古文观止》,收集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祭石盈卿文》,王守纪《癌旅文》等,朴实无华,叙事抒情,干四百转,仿佛面对死者倾衷肠。字真切感人。有的祭文还被收入中学说文,如袁枚的《祭妹文》选入高中语文第六册。后来祭文主要为哀悼死者,唐宋之后更为盛。祭文既是哀悼死者的文辞,应该以真挚的感情与质朴的风为好,‘谈来并非给死者听的,祭文是读给活人听的,特别是给死者的后人听的,所以内容以丧彰死者的功德为主。
祭文一般都通易懂,旧时写的祭文,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多为亡亲故友而作追记平生,称颂死者,念起来如哭如泣,如咽如诉,委婉动人,但也有写的语言深奥难谨,宣扬鬼神迷信,语调低沉的。在“五四”新化运动之后,新思想、新文化、新生活也涉及到祭文的领域提倡祭文白话,出现了新式的祭文,以后又把祭文这个名词为悼词。新祭文吸收了旧祭文的特点和长处,有用散文的,有用韵文或骈文写的,韵文以四言为正体。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