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反应
    老年病人的心理反应因人而异,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有些人表现焦虑忧郁,有些人表现沮丧厌世,也有些人表现孤独绝望。当然,还有不少人能比较正确地对待疾病。这些老年病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精神豁达,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老年病人的心理反应。从医学心理学角度来归纳为以下几种:
1、不承认自己有病,有些老年人平素身体健康,也无任何不适,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于自信,一旦发现自己患有疾病,开始往往接受不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保护性反应,对健康是有利的。但是否认自己有病,从而拒绝治疗,不听从医护人员的意见,那就会耽误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2、病人角色。在疾病的慢性发展过程中,病人逐渐认识到,不得不承认自己已是病人了。这是病人对疾病的适应过程,有的人适应得快,有的人适应得慢。此时病人能现实地面对病情,配合医生、坚持治疗,这是对疾病有利的。但是,经过一段治疗,病情已有明显好转,若患者仍停留在“病人角色”阶段,该活动也不活动,能出院也不敢出院,这就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了。因此,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应当一面治疗,一面锻炼,使身体早日康复。
3、内向投射反应。这类病人平时遇事责己多于责人,性格内向。患者对疾病失去信心,情绪忧郁沮丧,产生悲观厌世念头。认为病魔缠身,不仅不能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反而增加社会、家庭和他人的累赘和负担,自己又痛苦,感到活着已失去意义,此类病人最易产生老年忧郁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4、外向投射反应。此类病人的心理反应与上面所说的截然相反。他们遇事责人多于责己。患病后埋怨医生没有治疗,照顾不周,对家人也是怨天尤人,往往为一点小事而大吵大闹。常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爱在人前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过去的“功绩”,对社会对他人过分地挑剔,对别人的好心劝导听不进去,固执己见。这类病人首先自己要正确对待疾病,要面对现实,不能急躁。医护人员、家属更要耐心、热情地对待病人,使病人感到大家都在关心他。
老年病人的不断增加,无疑给社会、家属和医护人员带来许多实际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病人的病情只有少数能恢复健康,多数病人将只能“带病延年”;还有一些病人虽一时好转,但稍有不慎,则容易复发,甚至发生严重后果。因此,应重视老年病人的心理反应,帮助老年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身体早日获得康复。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