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老人寿命质量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老年医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目前已由80年代针对老年人进行一定数量的地区疾病调查、老年人生理参考值测定,对长寿老人、百岁老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监测,发展到了今天对老年人心理活动、社会状态、生活质量、老年流行病学、老年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老年病研究日益深入
老年流行病专家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即将到来的实际,开展了有关的研究工作。北京地区3440例老年人抽样调查发现,导致老年人工作能力及生活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健康因素。12省市自治区20083名老年人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和患病率低于城市,老年人群中需要长期照顾的比例约为6%。积极防治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有效手段;对老年人疾病和死亡原因的调查表明,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仍为重点,老年常见病前10位依次为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贫血、恶性肿瘤、主动脉硬化、肺气肿、肺结核、糖尿病。目前,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糖尿病有增加趋势。对长寿老人和百岁老人的调查研究认为,长寿老人需要经济照顾、改善医疗条件、改善住房条件。维持长寿的原因之一是家庭护理和及时治疗那些常见的老年病。此外,对骨质疏松及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已达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
延缓衰老大有可为
近年来在衰老遗传学说基因研究中发现,遗传控制虽起关键作用,但并非由单一基因决定,而是一连串基因激活和阻抑,并通过各自产物互相作用的结果。DNA并不像原先设想的那样稳定,因而,在延缓衰老方面,人类是大有可为的。另外在对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理研究中,发现了早老素Ⅰ和早老素Ⅱ,并认为脑老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痴呆发生的基础和条件,β淀粉蛋白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五年来老年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明显提高。大中型医院都开展了老年冠心病介入性诊断技术和治疗,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放置支架、激光、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大大地提高了老年冠心病的治疗效果,使老年人接受介入性检查和治疗已不是禁忌,为老年冠心病开辟了广阔的治疗前景。
对老年高血压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普查及群体防治有了足够重视,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坚持每年健康查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使患者多数得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老年帕金森病的研究是神经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近几年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都有长足的进步。帕金森病的病因研究涉及了遗传、外源性毒物和老龄化等方面。在对脑血管病的系列研究中,也收到较好效果。
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保障是近几年来备受重视的课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机体各脏器的储备功能减退,在一个手术的“打击”下,手术期刚过随时有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此重视心、脑、肺、肾的保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老年医学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寿命提高很快,但质量不够高。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如何实现健康的老龄化?这是摆在老年医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老年人面临许多问题:如退休、丧偶、子女婚嫁、配偶生病等。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退,很容易发生抑郁等心理障碍。抑郁给老年人带来的痛苦是多方面的,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所以社会应给予老年人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健康老龄化的着眼点是群体的健康寿命,应继续从宏观角度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了解各种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流行趋势,科学制定“三级预防”对策。尽可能减少老年生活不能自理的年限,减少残疾的年限,推迟、减缓衰老和器官受损,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等。
我们要继续开展对人类衰老机理及延缓衰老、推迟器官功能受损的研究;对与老年相关的慢性疾病致病因子进行探索;对老年人认知和记忆的研究;对早老性痴呆的多学科研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寻找疾病预防和康复的突破口。
老年人健康是全民健康状况的最终和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中青年健康状况的检验。因此,必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健康的老龄化,对全民保健采取更积极主动的对策,为促进积极健康的老年生活而努力,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