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商务网,免费信息发布推广平台,您可以 [登陆后台] 或 [免费注册] 无忧商务网 | 企业黄页 | 产品库存 | 供求信息 | 最新报价 | 企业资讯 | 展会信息
黄页信息| 库存信息| 技术服务|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二手信息| 加工信息| 供求库| 报价库| 展会库| 代理信息| 保健| 生活黄页| 食谱| 网络黄页| 水族休闲| 人力HR| 招聘
首页>>生活网>>生活保健>>食-其他资讯-
中国古代生鱼片文化

<P> <FONT size=3>生鱼片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上溯到周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3年。据出土青铜器《兮甲盘》上铭文的记载,那一年,周师大举出动,于今陕西白水县境内的彭衙迎击入侵的猃狁部落。凯旋归来後,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它友人,主菜就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篇报告这两道菜时,用了&#8220;炰鳖脍鲤&#8221;四个字。&#8220;脍&#8221;字指切细的生肉,也可表示把肉切细的动作。制脍的材料,有鱼、牛、羊等肉类。秦汉之後,牛、羊脍极为罕见,脍几乎仅指鱼脍,并又衍生出一个&#8220;鲙&#8221;字,专门表示生鱼片。&#8220;脍&#8221;和&#8220;鲙&#8221;两字经常混用,但不可与&#8220;烩&#8221;字混淆;用火加工食物,才叫&#8220;烩&#8221;。诗《六月》篇是中国北方鱼脍的最早记录,中国南方缺乏类似的远古文献。直到一千多年後,东汉赵晔才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写道,吴军攻破楚都郢後,吴王阖闾设鱼脍席慰劳伍子胥,吴地才有了鱼脍。如果我们相信赵晔的说法,那是在公元前505年。《吴越春秋》的内容,许多来自民间传说,不全可信,但在没有其它资料的情况下,不妨姑妄听之。鱼脍在古代是流行食品,这可从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的记载得到证明。这本书收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条是:&#8220;祝阿不食生鱼&#8221;。祝阿(今山东齐河县祝阿镇)的居民不吃生鱼,应劭认为是奇风异俗,所以才书上一笔。祝阿人不食生鱼的习俗,一直坚持到隋朝,在《隋书?地理志》中亦有记载。 <BR><BR>      鱼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组成部份,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唐宋两朝达到极盛,元明以後渐见衰微,到清末成为昨日黄花,终於从中国的主流饮食中消失。 <BR><BR>    (一)鱼品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      鲤鱼是最常用的鱼脍材料。上面提到,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的鱼脍是生鲤鱼片,而有文字记录的最早进入饮食市场的鱼脍也是生鲤鱼片。辛延年的《羽林郎》诗,描叙西汉大将军霍光的家奴调戏在酒店中打工的胡女,受到胡女严拒的故事。诗中姑娘唱道:&#8220;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壺。就我求珍肴,金盘鲙鲤魚&#8221;。辛延年是东汉时人,这首诗说明,至迟在东汉时期,鱼脍已经在餐馆里出现。鱼脍进入饮食市场的时间应该早得多,但没有更早的文字记录保存下来。到了唐朝,皇帝姓李,&#8220;鲤&#8221;字和&#8220;李&#8221;字谐音,唐明皇於开元三年(715年)和十九年(731年)前後两次下令禁捕鲤鱼,事见新、旧《唐书?玄宗本纪》。但这两道禁令并没有认真执行,平民百姓甚至政府官员都照吃鲤魚不误。《全唐诗》里面,就有数以十计的与捕食鲤鱼有关的诗歌。第一道禁令发布後一年,少年王维在《洛阳女儿行》诗中写道:&#8220;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8221;,全不给李家天子一点面子。唐敬宗宝历二年(825年)秋天,白居易在苏州剌史任上,到辖区内的松江亭观赏打鱼,他不但不阻止渔民捕捉鲤鱼,而且自已还吃了鲤鱼,有他的《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诗为证:&#8220;朝盘鲙紅鲤,夜烛舞青娥&#8221;(白天吃生鲤鱼片,晚间看歌妓跳舞)。<BR>    <BR>    名气最大的鱼脍材料是鲈鱼。西晋未年,吴郡(治所在今苏州市)人张翰在洛阳的司马冏齐王府中任职。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秋天,正是司马冏权势高涨,独揽朝政的时候,张翰看到满天飞舞的黄叶,忽然想起现在正是家乡鲈鱼收获的季节,生鲈鱼片搭配莼菜羹下茭米饭的滋味何等鲜美,禁不住高歌一曲:<BR>    <BR>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难禁兮仰天悲。<BR>    <BR>       唱罢,随即辞官回乡吃鲈脍解恨去了。不久,司马冏在皇族内斗中被杀,他的许多下属受到株连,张翰侥幸逃过一劫。秋风鲈脍自此成为一个典故,当有人思念故乡时,或憧憬自由自在的江湖生活时,或感觉仕途风波险恶有意急流勇退时,无论老家产不产鲈鱼,都使用这个典故。<BR>    <BR>       但鲈鱼并不是鱼脍的顶级材料。传说孙权曾与术士介象讨论什么鱼做生鱼片最好,介象推荐鲻鱼。孙权叹息道,鲻鱼出在东海,可望而不可及(当时孙权的大本营设在武昌)。介象让人在大殿中央挖出一个小坑,灌满清水,随即从水坑中钓出鲻鱼来。鲻鱼俗称子鱼、乌鱼,鱼肉与鱼子都以鲜美闻名,曾是南宋御膳房中的珍肴,但在古代捕获量稀少,平民百姓难得品尝。唐人杨晔对鱼品另有一说。他在《膳夫经》中把适合做生鱼片的鱼分成三个等级:列入头等的只有鲫鱼,次等的有鯾鱼、鲂鱼、鲷鱼和鲈鱼,再次等的包括鲚鱼、味鱼、魿鱼、黄鱼和竹鱼。其它鱼在他眼里都不入流。杨晔的观点是否正确,见仁见智,各人口味不同,似乎不能一概而论。杜甫吃过鲂鱼做的生鱼片後,曾赞美&#8220;鲂鱼肥美知第一&#8221;,北宋诗人刘攽也称道&#8220;鲂鱼如玉鲙第一&#8221;,而清代名医王士雄主张做生鱼片&#8220;青鱼最胜&#8221;,&#8220;沃以麻油椒料,味甚鲜美,开胃析酲&#8221;。<BR>    <BR>       上面提到的鱼类当中,鲻、鲷、魿是海鱼,鲤、鲫、鲂、青、鯾、味、竹是河鱼。黄鱼为咸、淡水两栖鱼类。鲈、鲚也是海鱼,但在生殖季节,要洄游到内河的淡水里产卵,产地主要在淡水区域。由此可见,中国鱼脍与日本剌身(即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的取材不同,剌身大多用海鱼,而鱼脍大多用河鱼,或在淡水区域中捕获的洄游海鱼。这里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用鱼名都是古名,而古、今鱼名可能完全不同。鲚鱼古代又称鮆鱼,今名是刀鱼或风尾鱼。黄鱼即今中华鲟。古藉中的鲈鱼,今名为松江鲈鱼,属杜父鱼科,学名为Trachidermus fasciatus。现在中文专业书藉里与中国菜市场出售的鲈鱼,是与松江鲈鱼风牛马不相及的,没有洄游内河习性的海鱼,属鮨科,学名为Lateolabrax japonicus。北美超市与餐馆里还有第三种鲈鱼:加州鲈鱼。加州鲈是河鱼,属太阳鱼科,学名为Micropterus salmoides,中国已经大规模引种养殖,并投放到鱼市场上,俗称大口黑鲈。<BR>    <BR>    《膳夫经》中的味鱼,笔者把它归入河鱼,根据的是杜甫诗《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深冬,杜甫路过阌乡(在今河南灵宝市境内),友人姜七设鱼脍宴招待他,所用的鱼就是味鱼。当时黄河已经冰封,鱼是破冰从黄河里捕获的。从季节判断,味鱼不会是洄游的海鱼,而是黄河里的淡水鱼。但因历代杜诗注家对味鱼的说法不一,甚至相互矛盾,使人莫衷一是,味鱼究竟是今天的什么鱼,已经无法确定。 <BR><BR></P></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3>    (二)斫脍与刀艺表演 </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3>       日本料理中的剌身,多数是生鱼肉条块,只有河豚剌身等几种,才切得其薄如纸,可以透视盘面的花纹。中国古代的鱼脍,讲究切得愈薄愈好,有时进一步切成细丝,称做&#8220;脍缕&#8221;。曹植在《七启》赋中形容切出的生鱼片薄得象蝉翼、縠(音&#8220;hu2&#8221;,一种有皱纹的丝绸),松散得像雪花,轻得能随风飘扬:&#8220;蝉翼之割,剖纤析微。累如叠縠,离若散雪,轻随风飞,刃不转切&#8221;。切生鱼片专用一个术语:&#8220;斫脍&#8221;。&#8220;斫&#8221;字音&#8220;zhuo2&#8221;,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到现在还是一个活字,笔者老家的乡亲,至今不说&#8220;砍柴&#8221;、&#8220;割草&#8221;,而说&#8220;斫柴&#8221;、&#8220;斫草&#8221;。斫脍的时候,砧板上面要铺上白纸,以吸收脍刀压出的鱼汁。表面不湿的生鱼片,能够松散地摆设在盘子里,无论观感和口感都好。刀功高明的大师傅,不仅生鱼片切得极薄极细,而且白纸上几乎不沾汁水,杜甫为此有诗赞叹道:&#8220;落碪何曾白纸湿&#8221;。斫脍的刀法很早就有专著出现。明未李晔在《紫桃轩杂缀》里报告,他读过一本&#8220;文极奇古&#8221;,可能是唐人撰编的《斫脍书》,书中列举的刀法有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对翻蚨蝶、千丈线等名目。《斫脍书》已经失传,李晔的断代是否正确,各招式的具体细节,都已经不得而知。<BR>    <BR>       斫脍曾是古代文人创作的素材。西晋潘岳在《西征赋》中写道:&#8220;饔人(厨师)缕切,鸾刀若飞,应刃落俎,靃靃霏霏&#8221;,杜甫和苏轼也分别有诗句:&#8220;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8221;、&#8220;运肘风生看斫鲙,随刀雪落惊飞缕&#8221;。是不是诗人们饿急了,跑进厨房督促人家做生鱼片去了?应该不是,而是大师傅从厨房里走出来,在宾客面前表演刀艺,作为进食前的开胃节目。&#8220;运肘风生&#8221;、&#8220;左右挥双刀&#8221;,动作夸张,目的显然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有时,表演者还使用挂有小铃铛的刀具-鸾刀,更使斫脍增添音响效果。《西征赋》中&#8220;靃靃霏霏&#8221;(&#8220;靃&#8221;音&#8220;huo4&#8221;)四字一语双关,既描绘切得极薄的生鱼片纷纷飘落的景像,又摸拟鸾刀敲打在砧板(俎)上的节奏和音响。晚唐作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记载了一个神乎其神的斫脍小故事。有一位名叫南孝廉的业余脍刀手,刀功深不可测,他斫脍时,&#8220;操刀响捷,若合节奏&#8221;,切出的生鱼片&#8220;縠薄丝缕,轻可吹起&#8221;。有一次他当众表演刀艺,突然间天昏地黑,狂风暴雨扑面而来,一声惊雷响过之後,生鱼片全部化成蝴蝶飞走。<BR>    <BR>    斫脍也是古代画家创作的题材,在中国美术史料中,著录有三幅有关的古画。第一幅是东晋顾恺之的《吴王斫脍图》,据北宋董逌《广川画跋》的记叙,描绘的是上述介象故事的下半截:介象钓出鲻鱼後,孙权令厨师当场表演斫脍,并把加工好的生鱼片分赐给殿中的大臣。第二幅是佚名画家的《王右军斫脍图》,从苏轼的题跋可知,画的是王羲之观赏斫脍的情景。根据画面内容,这两幅画的更贴切的标题应当是&#8220;吴王观斫脍图&#8221;和&#8220;王右军观斫脍图&#8221;。第三幅是唐人杜庭睦的《明皇斫鲙图》,著录於北宋大内藏画目录《宣和画谱》;北宋灭亡後,一度流落民间,後来又回到南宋宫庭。有关史料光说《明皇斫鲙图》中的人物画得如何神妙,却没有说明谁在斫脍。唐明皇风流倜傥,表演艺术的造诣极高,梨园行业尊之为祖师爷,或许会亲自秀一秀刀艺也未可知。这三幅画现在都已经不知所终。其中,以顾恺之的《吴王斫脍图》最为珍贵,其价值不下於王羲之的书法真迹。最後提到这幅画的是明未汪珂玉所撰的《珊瑚网画据》,当时为某陈姓人家收藏,此後再没有人提起过。<BR>    <BR>       表现斫脍的古代美术作品,现在仅存两块宋人画像砖,其中之一为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人称《妇女斫脍图》。砖面浮雕的斫脍少妇头梳高髻,身穿交领右衽窄袖长衫,腰系斜格花纹围裙,袖口卷到肘部的左手正在挽起右手的袖子。少妇面前的方桌上,有一块放着一尾鱼的园形砧墩;砧墩右侧,有脍刀一把及柳条串起的鱼三条。方桌左边地面上,有一只装满水的园形瓦盆,可能是用来养鱼的。方桌前面设置一座可移动的大型低矮炉灶,炉灶顶部火舌乱窜,正煮着一锅沸水。这块画像砖出土的年代不明,出土的地点传说在河南偃师县(今属洛阳市)。王国维在《观堂别集?古画砖跋》里曾推测它制作於南北朝以前。1954年春天,从偃师县的一座宋墓里,又出土了一块同样图案的画像砖,才确定了《妇女斫脍图》是北宋初期的作品。 <BR><BR></P></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3>    (三)金齑玉脍 </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3>       鱼脍当中最著名的菜肴叫&#8220;金齑玉脍&#8221;。&#8220;齑&#8221;有时也写做&#8220;虀&#8221;,音&#8220;ji1&#8221;,原意是细碎的菜末,这里作调料解,金齑就是金黄色的调料。金齑玉脍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在&#8220;八和齑&#8221;一节里,贾思勰详细地介绍了金齑的做法。金齑共用七种配料:蒜、薑、盐、白梅、桔皮、熟栗子肉和粳米飯。其中,需要解说的是白梅。白梅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在醋发明之前,它是主要的酸味调料,做羹汤时必不可少。东晋梅颐编造的《古文尚书》中有&#8220;若作和羹,尔惟盐梅&#8221;,盐梅就是白梅。在醋发明以後,白梅与醋长期共存,後来终於为醋完全取代。白梅的做法,是把没有熟透的青梅果实在盐水里浸泡过夜,次日在阳光下曝晒,如此重复十遍即得。现在苏州等地出口到日本和韩国,每年价值数百万美元的&#8220;盐渍梅胚&#8221;,正是白梅的低盐改造产物。日本料理中至今乃用一种咸梅,是青梅经盐和紫苏叶子腌制的产物。白梅与咸梅之间或许存在渊源关系。把白梅与其它六种配料捣成碎末,用好醋调成糊状,就是金齑。在同一节里,贾思勰还描述了芥末酱的做法。从上下文的意思推测,上菜时,金齑、芥末酱及其它调料与生鱼片分别装碟,食者按自已的爱好自由选用。<BR>    <BR>      《齐民要术》文中,没有限定玉脍用什么鱼。当时,金齑玉脍还是一个集合名词,凡是银白色的生鱼片搭配金黄色的调料,都可称为金齑玉脍。金齑玉脍用做单一菜肴的专用名词,出现在北宋初期李昉等人编辑的《太平广记》里。《太平广记》引用《大业拾遗记》的文字说,吴郡献给隋炀帝的贡品中,有一种鲈鱼的干脍,在清水里泡发後,用布包裹沥尽水份,松散地装在盘子里,无论外观和口味都类似新鲜鲈脍。将切过的香柔花叶,拌和在生鱼片里,再装饰上香柔花穗,就是号称&#8220;东南佳味&#8221;的&#8220;金齑玉脍&#8221;。洁白的鲈鱼肉片、青翠欲滴的香柔花叶,再加上紫红色的香柔花穗,使得这道菜的颜色鲜艳夺目。香柔花是什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考证它就是中药香薷。香薷俗名蜜蜂草,新鲜植株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古代长期当蔬菜食用。香薷属植物在中国有三十余种,花色嫩黄、浅红、淡蓝、深紫各不相同。金齑玉脍所用的香柔花,可能是开紫花的海州香薷或紫花香薷。<BR>    <BR>      《大业拾遗记》托名为唐人颜师古所撰,近代学者大都认为它是宋人的作品。《太平广记》引用的这一段文字说明,至迟在北宋初期,金齑玉脍已经从鱼脍的集合名词,转变成单一菜肴-经香柔花增色增味的生鲈鱼片的专用名词。金齑玉脍有可能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成为单一菜肴的专用名词。盛唐史官刘餗著撰的《隋唐嘉话》记载:&#8220;吴郡献松江鲈,炀帝曰:&#8216;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8217;&#8221;。这条记载把金齑玉脍与鲈鱼联系起来,并说明它是地方性菜肴,但没有提起香柔花。在可能是唐人著撰的《斫脍书》里,也提到过加香柔花的鱼脍,但没有说用什么鱼,也没有点出菜名叫&#8220;金齑玉脍&#8221;。唐末诗人皮日休在《新秋即事三首》诗中道:&#8220;共君无事堪相贺,又到金虀玉脍时&#8221;。这是现存唐诗中唯一的一首提到金齑玉脍的诗。皮日休长期在苏州居住,秋天正是当地收获鲈鱼的季节,诗中说的有季节性的金齑玉脍,或许就是香柔花搭配生鲈鱼片这道菜。但这三条资料每一条都语焉不详,不能单独据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只有《大业拾遗记》才给出金齑玉脍的比较完全的描述。<BR>    <BR>       在鱼脍衰微之後,金齑玉脍的含义又一次发生改变,抽象化成为佳肴美味的泛称。清人郑板桥在潍县(今山东潍坊市)知县任上(1746-1752年),写过一组《潍县竹枝词》,其中一首是:&#8220;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县原是小苏州&#8221;。诗中的玉脍金齑,泛指潍县夜市中形形色色的菜肴,不必再与生鱼片挂钩。 <BR><BR></P></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3>      (四)唐宋时尚 </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3>      上文曾引用《风俗通义》与《隋书?地理志》中&#8220;祝阿不食生鱼&#8221;的记载,反证鱼脍是祝阿以外其它地方的流行食品。唐宋两朝有数以百计的传世诗词,从正面反映鱼脍的流行程度。杜甫於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63年)创作的《丽人行》诗,描叙了杨贵妃的姐姐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春游时的骄奢场面,诗中有关饮食部份是:&#8220;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8221;。两位皇姨山珍海味吃腻了,春游时,随行的大师傅起劲地敲打銮刀表演斫脍,她们还是没有胃口。安史之乱之後,一度太监当权。白居易於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前後创作的《轻肥》诗,描写了身居高位的太监的专横跋扈,他们的饮食是:&#8220;尊罍溢九醞,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桔,脍切天池鳞&#8221;。&#8220;洞庭桔&#8221;是太湖洞庭山的桔子,&#8220;天池鳞&#8221;指海产的鱼类,长途运送到长安,价钱都很昂贵。长安离海岸数千里,不知古代在运输海鱼时,途中是怎样保鲜的。鱼脍也是皇家宴会上的佳肴。五代时蜀主孟昶(934-965年在位)的宠妃花蕊夫人填写的一首《宫词》,描绘了後蜀君臣乘坐游艇在成都锦江上宴乐的情景,写得颇为明快:&#8220;廚船进食簇时新,侍宴无非列近臣。日午殿?"宣索鲙,隔花催唤打鱼人&#8221;。<BR>    <BR>      鱼脍不但是王侯权贵宴会上的珍馐,也是士大夫与平民百姓家中的菜馔。晚唐夏彦谦的《夏日访友》诗,纪录了他事先没打招呼,探访乡居的老友的情形。主人待客的食物中,就有生鲤鱼片:&#8220;春盘擘紫虾,冰鲤斫银鲙。荷梗白玉香,荇菜青丝脆。腊酒击泥封,罗列总新味&#8221;。宋代诗人苏轼与陆游都嗜好生鱼片,他们现存的与鱼脍有关的诗词分别有十三首和三十七首之多。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职,要到湖州办事,还未动身,先给湖州太守孙觉寄诗《将之湖州戏赠莘老》打招呼,诗中列举了湖州的美味:&#8220;顾渚茶芽白於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8221;。紫笋茶(即茶芽)与木瓜是湖州的名产,值得一提,但湖州的生鱼片不见得就比杭州的高明。苏轼的用意是提醒好友:招待苏某的时侯,可别忘了生鱼片。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陆游在严州(今浙江建德市)任知州,有一次在郊外看到漫山遍野白茫茫的荠麦花,憾叹良久後写下《秋郊有怀四首》。诗中回忆早年的农耕生活:&#8220;颇忆故乡时,屏迹谢车马。水宿依蟹舍,泥行沒牛骻。作劳归薄暮,浊酒倾老瓦。缕飞绿鲫脍,花簇赪鲤鲊&#8221;。劳累了一天以後,喝老酒吃生鱼片,想必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陆游的故乡山阴在今绍兴市境内,南宋时期山阴农村的开发程度已经较高。但即使在偏僻的山区,生鱼片也是寻常菜肴。与陆游齐名的同时代诗人范成大的《田家》诗,描绘了山村农家与世无争的生活:&#8220;稚子呼牛女拾薪,山妻自脍小溪鳞。安知曝背庭中老,不是渊明行辈人&#8221;。<BR>    <BR>      鱼脍也见於送别和行旅诗中。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送程六》诗道:&#8220;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鲙橙虀。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雲向西&#8221;。这首诗写於天宝七载至十四载(758-765年)、王昌龄在流放地龙标任县尉期间。龙标与武冈分别在今湘西洪江市黔阳旧城与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同属苗、瑶、侗、土家等少数民族祖先聚居的&#8220;五溪蛮&#8221;地区,唐代开发程度很低,县治大都设在山寨里。在这样的&#8220;荒蛮&#8221;之地,鱼脍亦是人们送别时的食品。宋孝宗乾道五年(1170年),陆游乘船从长江水道入川,途经江西北境的小孤山时,写了《舟过小孤有感》,诗中有:&#8220;未尝满箸蒲芽白,先看堆盘鲙缕红&#8221;。船到今湖北黄石市西塞山下,恰逢中秋,停靠在长江中的散花洲边过夜。许多年後,陆游写了《醉中怀江湖旧游偶作短歌》,追述了那天晚上赏月的情景:&#8220;散花洲上青山横,野鱼可脍菰可烹。脱冠散发风露冷,卧看江月金盆倾&#8221;。从这两首诗可知,过小孤山和散花洲时,船上的菜肴是随地取材的。蒲芽是香蒲的嫩芽,菰是茭白笋,宋代长江岸边与江中沙洲上想必长满了香蒲和菰一类的水生植物,可以顺手采集来当蔬菜食用。在这样的绿色生态环境中,捞捕&#8220;野鱼&#8221;做生鱼片也不会是很困难的事。<BR>    <BR>      与鱼脍有关的行旅诗里面,当以李白的《鲁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双鱼赠余於逆旅因鲙鱼饮酒留诗而去》记叙得最为详细。天宝六载(747年),李白携带幼子路过中都(今山东汶上县),一位与李白素不相识,名叫逢七朗的小吏(相当於今天县政府里的普通科员),提着一罐当地酿造的土酒、两尾刚从汶水里捕获的活鱼,兴冲冲地找到客栈里来拜访诗人。李白深为感动,亲自操刀斫脍,与自已诗歌的爱好者对饮尽欢,并在离别时,赠诗一首:<BR>    <BR>       鲁酒若虎魄(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酒来我为倾,鲙作别离处。双鳃呀呷鳍鬣张,跋剌银盘欲飞去。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为君下筯一餐罢,醉著金鞭上马归。<BR>    <BR>       上面摘录的的诗文说明,从北方到南方,从乡村到城镇,从山寨到都会,从茅舍到宫庭,从家居到旅行,从待客到自用,无论春夏秋冬,唐宋两朝先民的食物当中,都有生鱼片。由於缺乏量化的资料,难以估计生鱼片在当时食物中所占的比重,但如用&#8220;流行&#8221;两字来形容,似乎并不过份。<BR>    <BR>       论及宋朝时,不可忘记女真贵族建立的金王朝曾统治中国北部达一百零九年之久。据南宋史家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喝粥、下饭的菜肴&#8220;止以鱼生、獐生,间用烧肉&#8221;。鱼生就是生鱼片,獐生是生獐子肉。这是女真人入主中原以前的习俗。金末名医张从正在医书《儒门事亲》中说:&#8220;又如北方贵人,爱食乳酪、牛酥、羊生、鱼脍、鹿脯、猪腊、海味甘肥之物&#8221;。&#8220;北方贵人&#8221;指女真贵族,他们在入主中原後,仍然喜爱生鱼片。女真族完颜王室统治下的中国北部,与汉族赵宋王室统治下的中国南部,在吃生鱼片这一风俗习惯上不存在巨大的差异。 <BR><BR></P></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3>    (五)元明余韵 </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3>       蒙古铁骑灭亡金和南宋後,生鱼片也出现在元宫里。蒙族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聚珍异馔》篇,著录了他经手过的,几代元朝皇帝食用过的菜谱,其中一道菜就是鱼脍。这道菜是生鲤鱼片,调料为加芥末爆炒过的薑丝、葱丝、萝卜丝和香菜丝,经胭脂着色,用盐、醋提味。《饮膳正要》的《食物相反》、《食物中毒》、《鱼品》诸篇,也都论及鱼脍,说明元宫里还有其它没有列入《聚珍异馔》篇的鱼脍菜。在民间,吃生鱼片的习俗继续存在。画家倪云林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介绍了用生鱼片拌凉面的吃法,颇具创意。鱼脍也见於杂剧、散曲、小令等诸多形式的元曲里。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秋切脍旦》,全剧以谭记儿乔扮渔妇,为杨衙内切脍,趁机盗走皇家信物为中心。这出杂剧为近代京剧《望江亭》和川剧《谭记儿》的原本。在涉及鱼脍的小令里,刘可久的《南吕?阅金经?湖上书事》,描绘了作者与斫脍的风尘妇女调笑的情景,写得生动活泼、别有趣味:&#8220;玉手银丝脍,翠裙金缕纱,席上相逢可喜煞。插!一枝苿莉花。题诗罢,醉眠沽酒家&#8221;。<BR>    <BR>       到了明朝,白话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在施耐庵的《水浒》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都有鱼脍的描述。《水浒》第二回&#8220;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8221;里,形容附马王晋卿生日宴会的奢侈排场时,用上了鱼脍:&#8220;水晶壶内,尽都是紫府琼浆;琥珀杯中,满泛着瑶池玉液。玳瑁盘堆仙桃异果,玻璃碾供熊掌驼蹄。鳞鳞脍切银丝,细细茶烹玉蕊&#8221;。《三国演义》第十四卷&#8220;魏王宫左慈掷杯&#8221;中描写了曹操大会众臣的宴会上,左慈从水池中钓出鲈鱼的故事:<BR>    <BR>       少顷,庖官进鱼脍。慈曰:&#8220;此脍得松江鲈鱼做之尤美&#8221;。操曰:&#8220;千里之隔,安能取之?&#8221;慈曰:&#8220;易尔&#8221;。教取钓竿来,于堂下忽有一池水,慈持竿,顷刻钓数十尾大鲈鱼放在殿上。操曰:&#8220;吾池中原有此鱼&#8221;。慈曰:&#8220;大王何相欺也?天下鲈鱼只两腮,惟有松江鲈鱼有四腮,此可辨也&#8221;。众官视之,果是四腮也。<BR>    <BR>      &#8220;左慈钓鲈&#8221;与上述&#8220;介象钓鲻&#8221;的故事情节几乎完全相同,两者分别源出干宝的《搜神记》与葛洪的《神仙传》。干宝与葛洪同是东晋初期人,为什么会出现&#8220;一个故事,两种表述&#8221;的情形,原因不明。南北朝时,两种版本同时流行,东晋顾恺之《吴王斫脍图》画中的情节与葛洪同一版本;刘宋范晔《後汉书?左慈传》中的故事,则与干宝的版本类似。後来,&#8220;左慈钓鲈&#8221;的故事编入《三国演义》之中,使其广为流传,而很少还有人知道&#8220;介象钓鲻&#8221;的故事。<BR>    <BR>      在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第九卷《裴晋公义还原配》篇,以及凌蒙初的短篇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收录的《宋公明闹元宵》杂剧里,也都提到了鱼脍。<BR>    <BR>      但在明朝,鱼脍流行的程度已经大为降低。上列小说里有关鱼脍的故事,全部都是前朝旧事重提。施耐庵等人在写作《水浒》、《三国演义》与《喻世明言》时,都有民间流传的话本为依据。人们不知道小说里的鱼脍,是原始话本的遗存,还是作者当时生活的环境中社会风俗的反映。即使这些描述确实反映了明代的饮食习惯,鱼脍在明人小说中出现的频度也远远低於在唐宋词诗中出现的频度。在其它明代长篇小说如《金瓶梅》、《西游记》、《封神演义》及短篇小说集如《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里,都没有见到鱼脍。笔者在明人小说中搜罗到的涉及鱼脍的故事的数量,还不如单独一本唐人笔记《酉阳杂俎》中的多。鱼脍在明代的衰微,还可从金齑玉脍的命运得到印证。上面曾提到金齑玉脍-香柔花拌生鲈鱼片是东南地方的名菜,但到明末,当地人已经不知道香柔花是何物。李晔在《紫桃轩杂缀》里介绍《斫脍书》时,曾对书中所说的&#8220;香柔花&#8221;是什么提出疑问。李晔是浙江嘉兴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长期在江南水乡任职与生活。像他这样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不知道香柔花,可见金齑玉脍已经从其发源地的菜单中消失。一叶落而知秋,金齑玉脍被人遗忘,正是鱼脍凋零的标志。<BR>    <BR>       在清代文献里,乃然有鱼脍的记载,康熙十八年与十九年(1679,1680年)夏天,高士奇在西苑无逸殿旁值班,随时准备应对皇帝的谘询。他在此期间写作的《西苑侍直》诗里有:&#8220;霑恩馔给银丝脍,宣勅人乘青翰舟&#8221;,可知清宫御厨中有生鱼片供应。生活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的名医王士雄(1808-1868年)在所著《随息居饮食谱》里也对鱼脍进行了论述,王士雄活动的地域在江浙一带,反映这一地区还有人吃生鱼片。事实上,直到今天,中国北方满族和赫哲族的一些村落,以及中国南方某些汉族聚居区,乃遗留吃生鱼片的习俗。生鱼片在中国至今没有断绝,但已经不是主流饮食的组成部分。在大多数海内外华人的意识里,生鱼片是日本料理,属於异国风味,和中国菜肴毫无关系。 <BR><BR></P></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3>    (六)结语 </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3>       古人类都经历过生食的阶段。在发明取火与保存火种的技术之後,吃生肉的习俗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还延续了几十万年。孔子及其门人纂修的,战国时期成书的《礼记?内则》篇,详细开列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食单,其中,生肉占据了可观的比例。在这份食单上,切成薄片或细丝状的生肉有鱼脍、牛脍、羊脍、兔脍(後两者见於《礼记?少仪》篇);切成条块状的生肉(称为&#8220;轩&#8221;)有鹿轩、麋轩、獐轩、野猪轩。秦汉之後,大部份生肉被淘汰,而鱼脍却保存下来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鱼脍所以能幸存下来,鱼肉本身的性质是最重要的因素。与牛羊等其它肉类比较,鱼肉更适合生吃。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各大菜系中,以日本料理使用生肉最多,而日本料理中的生肉,绝大部份是生鱼,正是鱼肉更适合生吃的有力证据。<BR>    <BR>       如果从公元前823年尹吉甫的那次私宴算起,鱼脍在中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长达二千八百多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鱼脍见於诗词、歌赋、正史、传奇、神话、小说、戏剧、绘画、雕刻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主要利用现存的诗文,本文得出了鱼脍是唐宋两朝流行的菜肴的结论。与此同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问题:鱼脍为什么衰落了?笔者在构思本文时,曾做过四个方面的假设。第一,北宋以後,北方少数民族三次入主中原,导致饮食习惯的改变;第二,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北方渔业资源的枯渴;第三,寄生虫在内河各水系的传布,使得在淡水区域捕获的鱼类再不适宜生食;第四,生鱼片与中国各大菜系的发展方向南辕北辙,逐渐被边缘化,最後终於被淘汰。笔者目前收集到的资料,否定了第一个假设,却不足於支持第二、第三、第四个假设。既然资料不足,对於鱼脍为何衰落的问题,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饮食文化史不是笔者的专业,只因为在阅读古代诗词时,见到太多的&#8220;脍&#8221;字和&#8220;鲙&#8221;字,才下海玩了一票。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有待具有渔业史、医学史、饮食史诸多方面专业知识的高明者。但一种风俗习惯的改变,若不是由于&#8220;留发不留头&#8221;这类的血腥行政命令,而是静悄悄地、非常缓慢地发生的,要找出有说服力的理由也难。</FONT></P>
相关资讯
类别浏览
安徽 北京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重庆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无忧商务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6 www.cn513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08603号
本站所有产品都是会员自行发布,所有信息都有对方的企业名片和联系方式,如果您需要咨询产品具体参数和细节,请直接联系和咨询厂商,谢谢。
行业子站: 机械 库存 建材 物流 礼品 能源 农业 汽摩 食品 通讯 五金 玩具 矿产 印刷 休闲 服务 服装 化工 环保 电子 纺织 电工 电脑 电器 办公 安全 包装 仪器 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