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企业与信息化困境一刀两断
<FONT size=4>系统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有人将这种情形称之为“信息化后遗症”。如何使系统结构更加灵活?我们能够翻越横在面前的这座“珠穆朗玛”吗?<BR> <BR> “我们这个月又增加了一条生产空调的产品线,ERP系统可以及时响应吗?”用户代表心急如焚地问,“什么?又增加了?”,供应商代表无奈地摇摇头。听了这番对话,我们除了同情供应商的尴尬局面外,可能感触更深地是用户听到答案后眼神中流露出的“失望”和一种难以言表的“痛”。信息化走到今天,大部分企业已清楚地意识到管理软件(企业信息化的主角)不是什么“万能药”,尤其是那些已上了各种管理系统的企业更是深有体会:系统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有人将这种情形称之为“信息化后遗症”。当然,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系统供应商:如何使系统结构更加灵活?我们能够翻越横在面前的这座“珠穆朗玛”吗?<BR> <BR> 最近从很多企业传出的声音是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将成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困境的“通天梯”,说到SOA,可能很多人对它还不是很熟悉,通俗地说,SOA是在传统的业务层和技术层之间增加了一个服务层。以前的技术层和业务层之间不可以直接通信,这就使得IT不能实时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系统滞后的现象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SOA通过在两层之间定义了一个新的层次,它将业务层和技术层之间的信息有效地进行沟通,让企业应用层可以彻底摆脱技术的束缚。<BR> <BR> 具体地讲,SOA将分布在网络中的各种软件资源看作是不同的服务内容,而这些服务是从业务需求出发的,而非始于技术。而且,在不同的应用中,也能够交换数据,而不再需要考虑每个应用是用什么编程语言开发或在什么操作系统下运行。在这种模式下,一个应用软件或一个应用软件的一部分就是一种服务。<BR> <BR> 就像乐高积木一样,在SOA中一个个服务组件都变成了标准的“建材”,可按照需要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组合。然而,并非所有的组件都必须重新铸模成积木。我们可以用一层乐高般的凹凸圆柱体表皮包在过去使用的“砖块”和“瓦片”外,让它们能和其他的乐高连接,而其他的乐高很可能也是用这种方式提供出来的,用户无须担心它骨子里到底是什么,重点在于服务组件的接口。<BR> <BR> SOA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应用不受限于技术,让企业轻松应对企业商业服务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传统的IT架构环境中是单个的应用程序,它无法包容用户的各种不同需求,即使是一个大型的ERP解决方案,仍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不断膨胀和变化的缺口。而要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供应商只能通过不断开发新应用、扩展现有应用程序来艰难地支撑其现有的业务需求。通过将注意力放在服务上,应用程序能够集中起来提供更加丰富、目的性更强的商业流程。其结果就是,基于SOA的企业应用系统通常会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与业务模型的结合。<BR> <BR>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SOA也不仅仅是一种开发的方法论,它还包含管理。例如,应用SOA后,管理者可以方便地管理这些搭建在服务平台上的企业应用,而不是管理单一的应用模块。其原理是分析服务之间的相互调用,使公司管理人员方便地获取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哪些商业逻辑被执行的数据信息,这样就帮助了企业管理人员或应用架构师逐渐地优化他们的企业业务流程和应用系统。<BR> <BR> BEA、IBM和微软等厂商已看到了SOA的价值,并开始纷纷跟进。BEA的CIO Rhonda早在2001年6月就提出要将BEA的IT基础架构转变为SOA,并且在对整个企业架构的控制能力,提升开发效率、加快开发速度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IBM的一名代表也表示,其WebSphere系列Java服务器软件和IBM全球服务咨询部门的服务将成为其服务架构的主要内容;Oracle不久前也推出了一些Java开发工具,目的就是要推动创建一个以服务为导向的架构。与此同时,微软的Indigo项目(该公司下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长角”中的一部分)预计也将具备以服务为导向的架构功能。 </FONT>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