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身份遭遇尴尬
<FONT face=Verdana>似药非药监管出现空白,但是否应建立行业标准代表意见不同</FONT>
<P><FONT face=Verdana> 本报讯 记者罗颖、曾璇、杨媛、骆苹报道:广州“凉茶铺多过米铺”,市人大代表赵云燕准备提交一份关于整顿凉茶市场的议案,呼吁制定凉茶经营管理规定,为老广特色的凉茶“正身”。但人大代表刘菊妍认为,不宜用硬性标准“一刀切”。</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TRONG>凉茶全都违规?</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几日前,一起起诉某知名凉茶的案件在北京开庭。起诉的因由是凉茶配料中加入了夏枯草,而夏枯草恰恰不属于《食品卫生法》允许加入食品中的药物,也不在卫生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之列。</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然而事实上,夏枯草不仅是所有凉茶的主打原料之一,老广们煲汤也常用它。</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广东凉茶的许多主要配料都面临同样问题,老广“药食同源”的观念“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如果严格按照卫生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目录,现在的凉茶统统违了规;如果保持传统特色,官司又肯定没完没了。</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TRONG> 似药非药“难管”</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从起源上看,凉茶与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凉茶又不同于中药———由自我配方煎煲用于治疗轻微不适、调节身体的称之为凉茶,而由医师开药方治病的才是药。</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目前,没有哪家沿街凉茶铺的凉茶申报了药品生产批文,但如果把凉茶归为食品,根据《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食品不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宣传治疗作用,也就是说,所谓“清感茶”、“久咳茶”之类名称也不可能存在了。</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在“似药非药”的间道上行走的广东凉茶,陷入不是药品却想宣传疗效的两难境地。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由于凉茶的特殊性,对凉茶铺的监管存在一些“空白地带”。</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去年初,顺德一家凉茶铺在凉茶中加入西药,以炮制所谓“特效凉茶”,被查后引起消费者震惊。事后又有人调查,为防治凉茶变质,某些凉茶铺竟在凉茶中加入防腐剂。</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由于传统的原因,许多凉茶店仍以手工作坊的形式生产销售凉茶。一些小凉茶店从药材市场买来中药材,一番煎煮后即可上市,既无高温消毒,也没有真空包装,运输途中又不卫生,埋下隐患重重。</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TRONG>代表观点碰撞</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赵云燕代表提出,为了保证民众的健康,更好地保护民间习俗,对广州凉茶市场进行整顿势在必行。她呼吁,尽快制定凉茶行业标准。</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但刘菊妍代表提出不同意见:假如制订普遍性的行业标准,必然限定哪些药可以入配方,哪些药不可以。但岭南传统凉茶有许多地方特色的配方,不宜用硬性标准“一刀切”。如果可以有地方标准,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FONT></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
<TBODY>
<TR>
<TD></TD></TR></TBODY></TABLE>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