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情志养生(二)
修身养性 <BR><BR>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唐代名医孙思邈不受名利之诱,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凡病家请求出诊,他从不瞻前顾后,不考虑自己的吉凶安危,也不惧怕路途遥远艰险,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要"一心赴救",而且从不问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也不念恩怨亲疏,一视同仁。他不仅在工作中不辞劳苦,而且在医学研究上孜孜不倦,以古稀之年写下了《千金要方》,直至百岁高龄,仍然思路敏捷,老而不衰,完成了《千金翼方》,至102岁去世。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困住手脚的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要养德。只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高寿。 <BR><BR>调整情绪 <BR><BR>情绪良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身心和谐的重要象征。但是,当环境变迁或遭遇不佳时,就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情绪良好了。为此,医疗、保健专家向人们建议,为保持心理健康,平时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情操。更有效的办法,则是进行自我的"情绪锻炼"。通过情绪锻炼,即情绪的调节与控制,来保持心理的平衡与身体健康。所谓情绪锻炼,就是在各种情况和遭遇下,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发展,使不良情绪得到排遣和转变。以下方法不妨试着去做。 <BR><BR>(1)激怒时,要注意疏导,使其平静;忿懑时,要注意克制,遵循"遇事不怒"的古训。 <BR><BR>(2)怨恨时,要学会宽大为怀,天下没有不可了结的事。 <BR><BR>(3)过喜时,要收敛,以防乐极生悲。 <BR><BR>(4)忧愁时,要学会自解,善于自我排遣。 <BR><BR>(5)悲伤时,要振作、自找娱乐,使心胸开阔些,尽量做到乐观、豁达。 <BR><BR>(6)孤独时,要多交朋友;在人际交往中,不必过于过默,也不要言谈过多。 <BR><BR>(7)惊慌时,要镇定、沉着;遇事不慌,安然处之;学会在"逆境"中处理问题的方法。 <BR><BR>(8)恐惧时,要寻求支持、帮助;要善于接触他人,增强生活的勇气和决心。 <BR><BR>(9)疲劳时,要学会休息,使神经松弛,做到劳逸结合,遇事要量力而行。 <BR><BR>(10)空虚时,要充实自己,找些事做,如书法、绘画、写作、下棋、养花或其它力所能及的事,以寄托精神,充实生活。 <BR><BR><BR>不良情绪的转移 <BR><BR>“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现实生活中,一般来说,人的一生处于逆境的时间是大大多于顺境的时间。如果郁结的不良情绪是暂时的,机体很快可以恢复正常。但如果不良情绪过分强烈或持久,就可能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多种身心性疾病。中医认为,"郁则发之。"排解不良情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发泄"。如果你悲痛欲绝或委屈万分时,不如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让眼泪尽情地流出来,就会觉得舒服些,切忌把眼泪咽往肚里,把不良情绪埋在心底。还可以通过与熟悉的朋友相互交谈,以抒发内心的忧愁、烦恼及郁闷之情,从而达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BR><BR>另外,如果你遇到烦恼、郁闷不结时,你可以试着做平时喜欢做的事,如你喜欢音乐,此时不妨去欣赏音乐舞;如果你喜欢运动,则可打打球,游泳或登山,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去旅游,把自己置身于绮丽多彩花香鸟语的大自然怀抱中。那水秀山青的自然环境,会使你产生豁达明朗的心境,一切忧愁、烦恼愁,寄托情怀,美化心灵。 <JISHANLIANG><BR>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