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翻页生产与技术发展趋势
<P align=center>作者:危良才</P>
<P> 我国玻纤工业自“九五”时期以来,大力发展池窑拉丝技术,使池窑拉丝产量在全国玻纤总产量所占的玻比例逐年上升。如2003池窑拉丝所占比例为24.18%,2001年为34.06%,2002年为44.44%,2003年达到55.5%,预计2005年可以达到80%左右。</P>
<P> 我国玻纤产业近五年来增长的产量主要来自池窑拉丝。目前全国有池窑25座,年生产能力35万吨,在建池窑10座,年生产能力20万吨,预计2005年池窑拉丝总产量将可达到50万吨左右。</P>
<P> 池窑拉丝的规模化生产使得产业组成将会很大的变化,如全国玻纤行业原有200多家生产企业,生产逐步集中。2002年,年生产3000吨以上的30多家企业,其生产的玻纤纱已占全国玻纤总量的85%以上,而12个池窑拉丝企业,2003年玻纤总产量已超过2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65%,其中,泰山、巨石、重庆三大玻纤基地,2002年所得利税已占全行的47.84%,其中生产能力正向年产8~10万吨国际级大企业推进。</P>
<P> 3.4池窑拉丝年生产能力朝着大型化发展。珠海玻璃纤维企业有限公司1990年6月份投产的第一座池窑为年产4000吨。冷修扩建后,于1995年元月份投产的第二座池窑的年产7500吨,2000年8月份扩建投产的第三座池窑为年产8500吨。我国玻纤工业首条万吨级池窑拉丝生产线,于1997年5月份在山东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点火投产。</P>
<P> 按照国外标准,年产量为1万吨的被称为小型池窑,年产量为1万吨以上的,3万吨以下的称为中、大型池窑,年产量3万吨以上的称为特大型池窑。</P>
<P> 据悉,目前我国泰山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均拥有年产3万吨的大型池窑。2004年国庆节前,浙江巨石集团有限公司一座特大型年产4万吨的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将建成投产。</P>
<P> 目前世界上已有一大批年产4~5万吨以上的池窑拉丝工厂,如法国圣长瓦戈班集团在欧洲的五座池窑拉丝工厂生产能力都在5万吨/年。美国PPG公司的谢尔比工厂有3座大型池窑,8座小型池窑,其全年总产量达到20万吨,据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玻纤工厂。又如我国台湾地区的台玻集团建在新竹的工厂共有8座池窑,年生产能力约6万吨。</P>
<P> 玻纤工厂大型化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玻璃纤维投资巨大,投入产出比低,投资回收周期长,一般要七年左右,玻纤生产只有靠扩大规模,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另一个原因是在老厂扩建,比重建新厂在经济上要合算很多。如法国圣戈班集团在韩国的合资企业维托特克斯工厂,原有一座年产2.5万吨池窑,如在此基础上扩建同一规模的池窑只要6000万美元,反之新建则要1亿美元。</P>
<P> 3.5池窑的电助熔及纯氧助燃技术将逐步推广。目前,国外强化窑炉的玻璃熔制能力及防止窑炉废气污染环境的技术措施已经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电阻熔技术已经在许多大型池窑上推广应用。由于采用电助熔,熔化率可以提高到1.4吨/人.M2以上,同时可改善玻璃液质量,并减轻环境污染。</P>
<P> 另外,近年来国外愈来愈多的工厂在窑炉上采用纯氧助燃技术。采用纯氧助燃技术,可以节省能耗约40%,同时减少了窑炉的废气排放量,特别是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几乎为零。从而使环境污染可降低使符合愈来愈严格的环境标准的要求。当然,由于制氧成本较高,尽受能耗降低,其玻纤生产成本并没有显著降低。</P>
<P> 3.6池窑拉丝漏板日趋大型化,并采用多分拉技术。我国玻纤工业首家生产工厂――上海耀华玻璃厂拉丝车间六十年代的坩埚漏板孔数为52孔、104孔及200孔,后来遍及大江南北的众多坩埚拉丝企业也大同小异,七十年代发展到400孔,直到九十年代初,我国玻纤工业首条从国外引进的池窑生产线在珠海玻纤公司点火投产,池窑漏板孔数才发展到800孔、1600孔及2000孔。今后2000孔及4000孔漏板交日趋普遍,6000孔漏板也将用于生产某些特殊产品,如生产9600tex的直接武捻粗纱。即使是生产6~9微米的细直径玻璃纤维也不再局限于采用现用的800孔漏板二分拉,亦可采用1200空漏板三分拉或1600孔漏板四分拉技术,来生产细直径低号数的G75电子纱。由于分拉技术的进步,分拉的玻璃原丝可同时绕在同一个机头的数个绕丝筒上。</P>
<P> 3.7新成份的玻璃纤维将会逐步增加。我国玻璃纤维工业45年来,大规模工业性生产的只有无碱及中碱玻璃纤维两大类,还有少量的特种玻璃纤维,如高强度、高弹性模具、高硅氧及耐幅照、耐碱玻璃纤维等。</P>
<P> 今后随着科技技术的等级、产品的不断换代以及各工业部门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P>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