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商务网,免费信息发布推广平台,您可以 [登陆后台] 或 [免费注册] 无忧商务网 | 企业黄页 | 产品库存 | 供求信息 | 最新报价 | 企业资讯 | 展会信息
黄页信息| 库存信息| 技术服务|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二手信息| 加工信息| 供求库| 报价库| 展会库| 代理信息| 保健| 生活黄页| 食谱| 网络黄页| 水族休闲| 人力HR| 招聘
首页>>生活网>>生活保健>>育-其他-
21世纪中国教育的思考

    随着21世纪的来临,每个国家都面临着挑战和如何应战的问题,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最雄厚的生力军,在其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在思考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世界也在思考。
  一、限定与昭示:21世纪中国的主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21世纪相对于20世纪而言,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兵燹战火的行将过去的20世纪面前,21世纪几乎奇寓了人类所有的梦想和渴望。21世纪的主题,勿庸琐证,是和平与发展,换而言之,是和谐的发展和发展的和谐。
  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和谐,是文明进程中的人类的永恒的梦想。
  发展中的世界正在走向现代化--物质丰裕的现代化和精神充盈的现代化。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从今天看来有三次较大的推进,由英国工业革命开端,向欧陆和北美扩散,到世界大批国家自觉或被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国也正在积极投入这一迎面袭来的异域色彩浓厚的现代化进程。
  现实无可避讳。随着二战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瓦解,世界正在寻求一个新的更加冷静更加理智的共同发展道路,重心也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垒下的军事安全逐渐移到冷战后的经济竞争和环境安全。刚刚兴起的“经济/生态政治学”,向西方、向东方强调说,全球最大的安全威胁已从世界大战的危险转向经济危机、生态破坏和环境冲突。该理论强调“冷战结束后,军事威胁减弱,经济与生态的发展将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构成部分,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安个体制将成为冷战后国际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谁掌握经济和生态优势,谁在国际事务中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鉴于这一颇有现实意义的结论。我们可以肯定,21世纪将以和谐的发展和发展的和谐作为这一人类发展特别时代的主题。世界将从对自然的无限制的掠夺利用逐渐转向与自然和谐相处、平衡状态下的共同发展。无数的事例已昭示,人类过去对自然的不公平掠夺正在使人类公平地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已经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国家在惨痛的补偿中向世界大声疾呼,不可竭泽而渔。人类文明的发展面临又一个转折关头。发展是21世纪所有发达的半发达的未发达的国家的主题,而离开和谐的发展终将伤及发展自身。
  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一“发展”主题并不摒斥对立,冲突、较量,它包含的不仅仅是人类对21世纪的理想化的构想和策划。它也必将伴随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伴随着争执,毕将是一场在经济实力之上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和竞争。竞争中的发展毕竟不会是大锅饭式的均等均量的发展,在竞争的看不见的硝烟中,发展对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也不会是一视同仁。
  发展意味着机遇,发展意味着对于理想的预瞻式努力,发展意味着舍此别无生存的选择。
  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一样,中国在21世纪的脚步声中也正在为更多的生存仅、发展权而努力。在这新一轮的关于发展主题的世纪性较量中,教育作为一种最为基本也最力有力的生产性投入,已经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推出可以看出,在教育这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面前,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级建设人才,以满足21世纪的中国发展的需要,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关心中国支持中国的人郑重思考。
  二、节制与更新:中国教育之路的预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同。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高度重视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理由当然十分的充足--中国赶上世界经济之高速列车的需要,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支撑这一转变的,是早已陈旧的人力资本理论,它把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简单化处理,“教育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另外它把教育培养的人才单纯当作技术和经济人力来看待,使教育目标过于狭窄了。教育发展亦有其内在的整体性要求……只有教育这个社会子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即教育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的和谐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才称得上是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教育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的紧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不得不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发生窄化。同时也冲击着人文教育。近代的大学教育就世界范围而言,“在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功利主义精神,它以技术教育(主要是技术学科)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技术教育这样一种功利主义的教育精神,虽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它所引发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用技术教育掩盖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尽管人们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也以一种不自觉的方式融进了一些与近代科学发展相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的内容”。
  当中国教育界人士面对这样一种转变时,他们发现中国似乎在走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老路。人文教育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中本就处于薄弱环节,往往以政治理论课程代替人文课程。近年来在日渐加强的增设人文学科的呼声中,不少院校在办学模式中增设了人文、社科方面的系科专业,但是有了这类专业,并不能说明已经实现了学科的交叉和课程的融合。
  中国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国高等教育从原有计划模式中突围。而过分的贴近经济,经济的灼热将致使中国高等教育在懵懵中迷失自身。“严格说来,现代高等学校在开展工作时,主要着眼点应是社会责任和个性发展两个方面,社会责任包括满足国家建设的人力需求,人类文化的传承创新,科学技术的吸收、创造、开发、发明和发现,社会(如公民或家长)对高等教育的一般或特殊的需求,等等。
  个性发展则是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筹因素,促使自己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最佳的发展”。
  介于此,这里提出中国人才培养的技术教育的有限度的“合理节制”。这里的“节制”不是指简单、粗暴地限制技术教育的发展,在当今的中国它对于中国能否充满信心地走向21世纪是关键之关键。而是指在加强技术教育的同时毫不偏颇地对它进行一定深度的更新,即人文教育的参与与互相融合。在技术教育盛嚣日上的时代、特别强调人文教育的被忽视的危害和理当强化,或许是对我们国家新世纪发展经济以及促进整个社会进步时的一种不失为有效的矫正和补益。
  三、融合与共塑:技术品质和人文品质的心须性合作技术品质,是指掌握一定技能、可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满足自己生存需求的人才的内在品质,作为一种表达直观、显效迅速的硬件性品质,它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位置。在培养适应21世纪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级人才上,我们必须从专业教育中走出来,突破传统的“人才规格模式”和“教学计划模式。的框框,引进模糊培养理论,尽早“采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把‘人才规格’划分为若干要素,针对每种‘规格要素’设计若干标准化、小型化、高质化的‘教学模块’,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规格要素’及其组合方式,根据不同的‘规格要素’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及其组合方式。”具体而言,在技术品质的培养上,我们应该从世界科技文化发展趋于综合化、人才培养趋于通才化的趋势出发,模糊专业意识,强调培养人才的基础知识水平、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入实践教学环节份量,注重计算机能力和外语水平的提高。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的调整,可以避免培养人才成为单一的知识持有者,保证培养人才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从而更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文品质,是指所培养人才具有的较高的传统文化修养与意识。以及现代入应该具备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环保意识等。它是与纯粹职业性技术教育相对而言的,包含有比较宽泛的教育内容。它既标示着优良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又赋予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我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高级层,要圆满完成这一任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做到两个教育层面的协调:一为技术性品质,它直接指向人才培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的增长;二为人文品质,它把握的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文化物质和创新求变的未来发展潜力。“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国家在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教育法的规定直入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培养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人才。如若没有“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民族虚无主义势必抬头;如若缺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崇洋媚外势必兴凤作浪,如若纪律、法制教育薄弱、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势必大行于世。
  只有技术品质与人文品质的融合,才不仅可以有效避开教育陷于纯功利性追逐的泥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提高,而且可以促使教育社会职能的较完整实现,共塑出时代、国家需求的高级人才。
  鉴于人文品质在中国高等教育实践中日渐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的境况,不少院校已经开始突彼传统的单纯道德教育,将人文品质的培养扩展到更力广阔的领域里,如历史教育、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但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日显单薄,在某些区域甚至几无踪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为民族、为整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推己及人”和强调人际和谐的仁爱学说,重视人伦关系,提倡人伦价值,推崇高尚的道德人格,强调修养践履……这些中国传统道德的至玉瑰室,曾经并正在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而在中国高等院校中竟然基本上没有关于它们的较为系统的学习、传扬,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才培养战略上的一个失策!当它们在异国他乡下断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在技术教育的同时给它们也留出一定的空间呢?!
  因为发展的紧迫性,中国教育不得不亲睐人才的技术品质,不得不在人才培养上花大力气扶植技术教育,但是如技能够心刚好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使它们融合于高等教育体系之中,那将是一条对中国的发展有莫大裨益的中国高等教育的阳光之路。
相关资讯
类别浏览
安徽 北京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重庆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无忧商务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6 www.cn513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08603号
本站所有产品都是会员自行发布,所有信息都有对方的企业名片和联系方式,如果您需要咨询产品具体参数和细节,请直接联系和咨询厂商,谢谢。
行业子站: 机械 库存 建材 物流 礼品 能源 农业 汽摩 食品 通讯 五金 玩具 矿产 印刷 休闲 服务 服装 化工 环保 电子 纺织 电工 电脑 电器 办公 安全 包装 仪器 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