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丝是制作白炽灯的理想材料,那么灯泡的电阻是不是越小越亮那为什么灯丝要用电阻大的物质制造?小编来分析一下:
电阻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同样是灯丝,电阻小一些(直径粗一些)当然会亮些,这就是100W和25W灯泡的区别。但是为什么不用铜丝做灯丝呢?因为要灯丝发热到白炽状态,它的温度是超过两千摄氏度的。铜丝能行吗?铜的熔点好像是1083摄氏度,假设是铜的熔点达到了要求,但铜的电阻率太小,必须将它拉成直径很细的细丝,才能做成各种功率的灯泡。假如技术上能做到的话,使用中轻轻震动就断掉了。所以灯丝的早期是用碳丝做的,后来改成钨丝了。
简单来说,白炽灯里面的灯丝是钨丝,其主要成分是钨。当钨丝通电时,由于钨丝的电阻式电能转化成内能,将钨丝加热,温度升高,一般金属加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发光(铁受热变红也是发光),就是内能有转化成光能。这就是白炽灯发光原理简单理解。
为什么选钨丝,有古人实验证明:当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传说他实验了包括植物纤维、动物毛发和人类头发在内的一千多种材料,很多不适合做灯丝。主要原因是内阻小,或者熔点低,或者亮度不合适等。爱迪生选择的并不是今天我们广泛采用的钨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