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L1=L2 这种特殊情况, T-coils 成为了简化的对称螺线结构, 如下图(a)。宽带电路中 T-coil 的应用,希望能在感兴趣带宽至少十倍情况下保持模型,那么 Tcoil 必须正确建模。下图(b),模型螺线被分为 6 个部分,每个部分用电感、串联电阻、并联电阻、寄生电容表示。注意: 线圈间的寄生电容在建模中已被考虑, 而这些电容在 T-coil 的 A、 B 端是并联叠加的, 所以在确定终的桥接电容 CB时要从目标值中减掉这些寄生电容量。例如:设计目标值是 50fF, 我们在 ADE 中, 不能直接给 T-coil 桥接一个 50fF 的电容, 应该考虑线圈间的寄生电容量, 这个量一般无法准确计算, 设计中可以对 CB 进行 sweep迭代, 终通过观察 S11 和 3dB 带宽结果, 找到一个值。根据软件的优化经验, 给出下面几个常规调整经验:(1) 通过调整线间距, 可以修正耦合系数 K(peakview 甚至可以调整上下两层走线的偏移量来微调 K);(2) 通过调整螺线外尺寸及圈数, 可以优化感值。(3) 通过调整线宽可以获取的插损 (1) ? ? ?对差分线布局优缺点分析,说明差分阻抗和特征阻抗的区别,给出版图布局注意事项,具体思路将按照下面过程完成:1) ?差分对两线长度差异性对信号时延,对EMI问题的影响分析;2) ?差分对是否需要屏蔽地提供回流路径分析,屏蔽地如何进行合理布局;3) ?差分阻抗、差模阻抗公式计算,以及和结果的定性比对;4) ?差分对线间距对差分阻抗的影响分析;5) ?差分对线长和线间距对信号影响的比对分析,在设计中如果二者冲突时,应如何取舍;6) ?差分对两条走线间距缩小对EMI屏蔽效果的影响,分析是否间距越小越好,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进行EMI屏蔽。大家经常查阅资料,振铃问题说法多种多样,主要是分析思路不同,TR EM软件,属于殊途同归效果。总结下来,振铃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 ?以电压反射角度对振铃分析(2) ?以传输线模型,按照LC震荡进行振铃分析? ?后续针对这两个方面,会进行详细分析说明,以及案例分析,让大家对振铃问题、过冲问题、上升沿爬坡较慢问题的根因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对这些问题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根据问题进行端接电阻的调整、走线布局的修正、串接电阻的大小评估等等。 产品:欧普兰供货总量:不限产品价格:议定包装规格:不限物流说明:货运及物流交货说明:按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