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贸易学堂>>
长三角可能桑田变沧海

如果不考虑极值,依目前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厘米—70厘米,长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近3150亿元。

  谢飞君

  原因过量开采地下水

  耗时4年,花费2000万元,为了一项调查,值得吗?但当你看到这样一串数字,心中的疑问马上会被惊恐取代:上海,2900亿元;苏锡常,469亿元;浙江嘉兴,85亿元……

  这些数据不是出自工作业绩报告,也不是投资数据,而是长三角地区为地面沉降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份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显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面沉降”,造成长三角地区经济损失近3150亿元。

  “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现象,但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最主要的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据此次调查负责人、南京地矿所副所长郭坤一研究员介绍,调查显示:在长三角(长江以南)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区内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区、江苏苏锡常地区、浙江杭嘉湖等地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08、0.82米,形成了三个大“漏斗”。苏锡常地区因不均匀沉降,目前已发生22处地裂缝地质灾害。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

  长江三角洲由于区内持续的地面沉降,不仅改变了区域地貌形态和地表水的自然排泄条件,造成洪涝灾害频发,还将造成局部农田低洼,常年积水,造成了对农业的潜在威胁。

  面对这样严重的现状,郭坤一大声呼吁:“沉默的土地危机”随时会爆发!

  其实,类似的情况不止发生在长三角。

  中国科学院院士薛禹群在《2004科学发展报告》中指出,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地面沉降已由沿海城市向大面积区域性扩展,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地区为中心的两大沉降区。

  目前,我国有近50个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全国沉降面积48655平方公里,年均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

  后果将引起海平面上升

  郭坤一掌握的资料显示,最近20年来,全国地下水开采量平均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华北、西北地区城市利用地下水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不少地区已属超量开采。

  地面沉降会引起的后果中,有一条最引人注目:地面沉降将引起海平面上升。

  “如果不考虑极值,依这样的沉降速度,到202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20厘米-40厘米,到2050年上升40厘米-70厘米。”这个可能存在的事实让郭坤一忧心不已。

  郭坤一并不是杞人忧天,持有这种观点的专家不在少数。早前中科院院士任美锷教授就认为,长江三角洲至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50厘米至70厘米,而来自上海台风研究所的预测是40厘米至50厘米。

  “海平面上升是一种潜在的灾害,它虽然不像印度洋海啸来得那么突然和猛烈,但肯定会加重洪涝和风暴潮等灾害对沿海和低平原城市的危害,使现有的围堤失去原设计功能。”郭坤一举例说,未来海平面上升50厘米后,上海黄浦江百年一遇的高潮位将变为十年一遇,而太湖以东平原河道水闸的排水能力将平均下降20%,可能导致排水不畅,延长内涝时间。

  另一方面,海平面上升还会加剧海岸侵蚀作用,淹没滩涂和湿地。海平面上升50厘米时,潮滩将损失24%—34%。

  对策合理开采加强监测

  “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和不断开发自然资源,环境问题只会越来越严峻,长三角地区也不例外。”因此,郭坤一迫切地希望利用一切手段,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防患于未然。

  “地下水应该作为一种资源,不能盲目开采,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如何挽回沉降颓势,郭坤一可谓费尽心思,现在江苏地区大多采用长江水为饮用水源,而一旦长江水质出现问题,就仍得依靠地下水。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专门为长三角地区的地下水结构做了一个模型,可以预报今后该地区地下水能否开采、在哪些地区开采、开采多少。

  除了合理开采地下水之外,“实践证明,地下水人工回灌和优化工程设计是控制地面沉降的好办法。”郭坤一解释,人工回灌就是将水源通过泵机组交换热量后,再注入到地下含水层中去。这样做既可保持含水层水头压力,防止地面沉降,而且水源水经过热泵机组后,只是交换了热量,水质几乎没发生变化,不会引起地下水污染。

  “这些都是表层的,关键始终在于监控与管理。”郭坤一强调,地面沉降严重发生以后最明显的表现是地裂缝和地面沉陷,因此必须加强监测,在初步圈定为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镇和工程建设,必须进行灾情危险性评估。

  “地下水的流动不以行政区划为界,如果只是一个省市禁采也于事无补。”为此,他呼吁对地下水开采实行动态控制,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地下水开采协调管理,优化地下水的开采布局。
相关资讯
安徽 北京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重庆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无忧商务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6 www.cn513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08603号
本站所有产品都是会员自行发布,所有信息都有对方的企业名片和联系方式,如果您需要咨询产品具体参数和细节,请直接联系和咨询厂商,谢谢。
行业子站: 机械 库存 建材 物流 礼品 能源 农业 汽摩 食品 通讯 五金 玩具 矿产 印刷 休闲 服务 服装 化工 环保 电子 纺织 电工 电脑 电器 办公 安全 包装 仪器 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