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琪:中国消费物价指数处于理想区间 近期不会有通缩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援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的话指出,当前CPI处于较为理想的区间,近期不会发生通缩。
从目前中国情况看,CPI在1%~3%之间是比较理想的区间超过3%一般认为出现通胀,超过5%就有比较高的通胀;低于1%则视为通缩。目前中国四五月连续两个月CPI增幅为1.8%,应该说恰值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区间。
陈东琪指出,应当说我们现在还存在比较轻微的通货膨胀,但在我们目前的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是零通货膨胀。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经济结构变化很快,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很快,同时资源和能源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这样物价总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会偏高一些。另外,目前发达国家存在物价上涨,国际石油和一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国内也有一定的传递。
尽管CPI有下行趋势,但近期还不会发生通缩,原因有四:一是CPI还在2%左右,此为理想区间;二是生产资料价格(PPI)仍然走高,今年1~5月份PPI增长在7.5%左右,虽然比去年三季度9%,四季度10.3%的增长相比有所下降,但绝对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这一指标目前在中国的理想区间是0~5%;第三,4月份的投资、工业和出口增长分别为25%、16%和30%,仍是高位;第四,进口虽有所下降,但与去年1~5月进口基数较高及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关,而不能只解读为国内需求下降。
基于此,陈东琪认为近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但半年或者是更长时间以后是否会出现通缩,则取决于当前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所调整。应当采取温和的,在月度和季度之间进行有弹性的松紧调节,保证经济在正常的中值水平附近运行,以延长目前比较好的经济运行态势。(黄蕙)
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温和调整期 宏观调控重点待变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刊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的文章指出,新一轮经济增长在经历了三年上升期后,目前开始步入温和调整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经济增速温和下调。宏观调控应在扩大消费需求和服务业对内开放上更多着墨。
文章称,所谓“温和调整”,是指经济增速下降幅度不太大,估计比去年9.5%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约在7%~9.5%的区间内。若下降太多,比如降到7%以下,或者“硬着陆”(下降一半,在5%以下),不但会面临较为严重的失业和通货紧缩压力,而且可能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慢性衰退泥潭,错过黄金期的发展机遇。
文章指出,要使经济增长的下降是缓慢的而不是急剧的,是“软着陆”而不是“硬着陆”,就不能听任市场往下自由滑落,而应当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就如同上升期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一样。如果任由市场自由滑落,政府无所作为,或者在市场已经出现滑落时政府继续紧缩,就可能产生下降共振,经济下调幅度就会很大,甚至可能出现严重滑坡。
经济温和调整阶段,宏观调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首先要本着未雨绸缪的思想,及时应对最新经济形势变化。其次是合理调节先行指标,适当放松货币信贷。三是要积极推动三大需求均衡增长。四是努力促进“短边产业”加速增长。五是为企业创造一个效益增进的宏观环境。
文章还称,下一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体制改革措施安排,一定要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战略来考虑,一定要加快向民营企业开放现代服务业市场,通过建立多元竞争的服务市场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来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持续增长的基础。同时,在工业和建筑业增长出现周期性减速的时候,为了防止急剧滑坡,避免经济衰退,也应当强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具有短期平衡的意义,又具有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