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素纤维混纺织物的染整加工特点:
(1)甲壳素纤维混纺织物的染整工艺应注意碱剂和氧化剂的影响,加工中尽量减少机械摩擦。
(2)对于甲壳素/棉混纺织物,漂白条件不能全部按照棉纤维的漂白工艺进行漂白,因为甲壳素纤维泛黄严重,且会溶解或发脆。洗衣粉对甲壳素纤维有增白作用,白度比甲壳素纤维本身要高得多。我国具有很长的海岸线,壳聚糖纤维,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养殖业非常发达
壳聚糖纤维抗菌内裤
甲壳素纤维混纺织物的染整加工特点:
(1)甲壳素纤维混纺织物的染整工艺应注意碱剂和氧化剂的影响,加工中尽量减少机械摩擦。
(2)对于甲壳素/棉混纺织物,漂白条件不能全部按照棉纤维的漂白工艺进行漂白,因为甲壳素纤维泛黄严重,且会溶解或发脆。洗衣粉对甲壳素纤维有增白作用,白度比甲壳素纤维本身要高得多。我国具有很长的海岸线,壳聚糖纤维,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养殖业非常发达,甲壳资源十分丰富。据报道,仅大连地区每年收集到的虾皮﹑蟹壳可生产甲壳质就达1千吨以上。如以甲壳素纤维为突破口开发一系列成型材料,其发展前景是十分喜人的。
甲壳素纤维起初是H. Braconnot,从蘑菇中得到了纤维,壳聚糖短纤维制造厂,并把这种来源于蘑菇的的纤维称之为Fungine,意即真菌纤维素。1823年.又一位法国科学家A. Odier从甲壳类昆虫的翅膀中分离出同样的物质,壳聚糖短纤维加工厂,他认为此物质是一种新型的纤维素,使命名为Chitin。1843年,壳聚糖短纤维,法国的A. Payen发现Chitin与纤维素的性质不大相同。同年,法国人J. L. Lassaigne发现Chitin中含有氮元素,从而证明Chitin不是纤维素,而是一种新的具有纤维性质的化合物。
甲壳素是自然界中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少数带正电荷的动物纤维素。我国的海洋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这些甲壳,是现代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其在纺织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分析。 形态结构和超分子微细结构是研究纤维的基础。甲壳素纤维横截面形态是不规则的椭圆形,纵向有孔洞;其内部分子组成与纤维素类似。该纤维的结晶度为34.1%,聚合度为285,表征取向度的双折射率为0.026。不同方法制得的甲壳素纤维,这些指标的会有所不同。 甲壳素纤维有良好的吸湿性,平衡回潮率为11.56%。该纤维可与棉和粘胶等纤维混纺。甲壳素纤维有良好的染色性能,在直接染料中的固色率可达到96%以上。该纤维在活性染料中有较高的上染速率和吸附率。
海藻纤维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再生纤维,是以海藻植物(如海带、海草)中分离出的海藻酸为原料制成的纤维,其产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吸收性等特殊功能,而且资源丰富,估计世界海洋中有25000多种海藻,海藻纤维的各种优异性能已在纺织领域和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功能性纤维中的明珠
在目前层出不穷的新型功能性纤维领域中,很多新出现的纤维材料都号称有什么抗菌、、发射远红外线等等神奇的特性。但大多数都是生产企业或者是销售商的概念,并没有多少有实际研究数据、事实材料来证明。
在自然界中,甲壳素广泛存在于甲壳纲动物虾和蟹的甲壳、昆虫的甲壳以及一些真菌、植物的细胞壁中。甲壳素和它的衍生物壳聚糖,具有一定的流延性及成丝性,都是很好的成纤材料,选择适当的纺丝条件,通过常规的湿纺工艺可制的具有较高强度和伸长率的甲壳素纤维。
甲壳素纤维是一种动物再生性纤维,它既不依赖石油,又不与粮食争土地,开辟了纺织用纤维的第三原料来源,符合目前所倡导的纤维绿色环保发展的趋势。同时,甲壳素纤维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生物相容性且无抗原性、抑菌性、吸附性、生物可降解性等特殊功能。
面料特性
远红外线的效果特殊技术烧成的海藻炭做成之海藻炭纤维素材,在35℃时远红外线率可高达90%以上,属于高数值的远红外线率素材。远红外线可使细胞内的分子运动活泼化产生共振,使身体内部产生暖和的感觉。这种活动能给予细胞活力,细胞充满生机。远红外线照射能使人体血液产生共鸣共振,促使体内水分子振动,分子间磨擦产生热反应,促使皮下温度上升。热胀冷缩效应使微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消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并且能迅速产生新酵素,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