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
大型铜鼓厂家
铜鼓,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现今世界大的铜鼓。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早、历史长的地区。在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大小的象征。1、七绝·赠水族水书学者韦世方序:韦世方从事水族文化研究,参与水书《寿寅卷》、《金堂卷》、《日历卷》等近十个卷本的翻译、注音和修稿。后流传到东南亚地区,如仰光,作用巨大。一般用于祭祀、乐器、召集、婚庆、节日等等。


铜鼓多在欢乐和喜庆的场面中出现,但过去在苗族和瑶族的活动中敲击铜鼓却是必不可少的仪式。生活在我国广西北部山区的瑶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还连续不断地敲击铜鼓:铜鼓声音宏亮、深沉,鼓声可以把死人离开人间的不幸消息传到很远的村寨,以便他的亲友赶来参加葬礼。敲击铜鼓亦可召唤前来护祐死者的,使他平安到达另一个世界。敲击铜鼓伴随歌舞,常常与祈年禳灾等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我国历代诗人墨客对南方少数民族敲击铜鼓,载歌载舞赛神的情景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描绘。如唐代诗人温庭筠在《河渎神》中咏道:“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纹如织簟,或为人形,或如琰壁,或尖如浮图,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环成章,合其众纹,大类细画圆阵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离别橹声空萧索,玉容惆帐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大型铜鼓厂家壮族人民的历史传说。如竹节纹,《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说:“有竹,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水经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铜鼓面上刻有竹节纹,是很自然的事。在古代僚人和近代仫佬族中,还保存竹王的传说和崇拜。蛮降寨一陆姓人家收藏有5面铜鼓分别叫米水、米漏、米土、米麦、米姐(音译)。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