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类6个试点样板项目有序推进
试点区系统化治理模式中,“治山”即建设面积为509.73公顷的西宁环城生态公园山体修复工程。“理水”即龙泉谷景区改造提升、湟水河河道清淤固岸、解放渠水岸景观带建设等水系整治工程。“润城”即第四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再生水厂的新建、积水点改造、雨污分流改造等管网改造、内涝治理与污水厂提质改造工程。由市水务局负责完成《湟水河(西宁段)流域综
海绵城市信息化项目
3类6个试点样板项目有序推进
试点区系统化治理模式中,“治山”即建设面积为509.73公顷的西宁环城生态公园山体修复工程。“理水”即龙泉谷景区改造提升、湟水河河道清淤固岸、解放渠水岸景观带建设等水系整治工程。“润城”即第四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再生水厂的新建、积水点改造、雨污分流改造等管网改造、内涝治理与污水厂提质改造工程。由市水务局负责完成《湟水河(西宁段)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2012~2020)》《西宁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12~2030)》和《西宁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2~2030)》的修编工作。按照住建部7月6日第二批海绵试点城市工作会议的要求,已安排海湖新区安泰华庭、依林佳苑住宅小区及虎台片区西宁电力支行家属院、虎台高教楼居住区作为海绵城市建筑与小区改造试点样板项目;在海湖新区已完成5条海绵化道路(海晏路、五四西路、西关大街、桃李路、通海路)改造的基础上,加快后续8条道路的改造,作为城市道路海绵试点样板项目;将海湖广场海绵城市改造列为广场类型试点样板改造项目。以上3类6个试点样板项目的选取,为今后推进区海绵城市改造总结积累可复1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目前,已完成样板项目地形、管线及绿化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并邀请设计单位进行了现场实地查看。
针对城镇化发展要求,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要求。“理水”即龙泉谷景区改造提升、湟水河河道清淤固岸、解放渠水岸景观带建设等水系整治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控制雨水径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即恢复“海绵体”,从而实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的五位一体的目标。通过人工和自然的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地上和地下的结合,既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水体黑臭的问题,又可以调节微气候、改善人居环境。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结合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建设(LID)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GI),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调节雨水径流,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微生物净化水质,1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5平方公里老城区内打造海绵城市试点区,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总体目标,积极探索半干旱缺水型海绵城市建设的“西宁模式”,打造西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可推广的样板。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门户系统:在现有业务应用系统和城市排水模型基础上集成扩展建设海绵城市三个门户。政务内网门户是面向业务人员的业务操作平台,是不同部门间业务系统的平台。基于上述情况,2015年7月住建部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办1公厅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635号文),提出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四个方面考核海绵城市建设。政务外网门户是公众信息发布,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的平台,主要面向公众用户。移动门户主要是集成互联网思维,分业务人员门户和公众信息服务门户两部分。
业务系统:在现有业务应用系统和城市排水模型基础上集成扩展建设海绵城市综合信息展示平台、海绵城市项目审批、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调度及评估考核等业务应用系统。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