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净化装置:
该装置是将浓缩的有机废气引入主要设备。有机废气经内装加热装置从活性炭层中将有机物分离后,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由热交换装置置换能量,用于维护设备自燃的能源。
采用CCO型电加热催化燃烧装置,电加热工作时间约半小时,当催化床温度达到250~300℃时,催化燃烧床开始反应,利用废气反应产生的热空气循环使用,此时电加热停止,
50000风量催化燃烧装置
催化净化装置:
该装置是将浓缩的有机废气引入主要设备。有机废气经内装加热装置从活性炭层中将有机物分离后,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由热交换装置置换能量,用于维护设备自燃的能源。
采用CCO型电加热催化燃烧装置,电加热工作时间约半小时,当催化床温度达到250~300℃时,催化燃烧床开始反应,利用废气反应产生的热空气循环使用,此时电加热停止,不需要外加热,单床脱附,脱附时间为3-4小时,设定时间活性炭吸附箱定时自动切换脱附,内部装填的陶瓷蜂窝体催化剂使用寿命为10000小时。整个脱附系统采用多点温度控制,保证脱附效果的稳定。
催化剂采用堇青石蜂窝陶瓷体作为载体,γ-Al2O3为 载体,以Pd、Pt等为主要活性组分,铂和钯,具有高活性、高净化效率、耐高温及长使用寿命。
催化燃烧原理:脱附后的气体经阻火器、进气阀、换热器、电加热器(预热器)升温,使气体温度升至催化燃烧所需要的温度,在催化床内的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温度进一步提高,高温气体再通过换热器进行部分热量回收后,通过风机排出。此外,通过控制风机的流量可使气体中有机物的浓度控制在一合适的范围内,该浓度燃烧放热的热量可维持系统运行需要的热量,此时,催化床内的燃烧器可停止,系统利用有机物燃烧放热维持运行,节约运行费用。
要实现完全燃烧的先决条件是:除了要有足够高的温度外,还要使可燃物与空气获得良好的混合,以及具有足够的空气量(氧气)。当空气量不足时,则燃烧不完全,在废气中还存在未燃尽的有机物,若空气过剩量太高,则温度降低,燃烧同样也不完全或着火点而熄火。
此外,要使一种可燃物/空气混合物能着火,可燃物的浓度必须在着火界限范围内(即极限浓度范围内)。着火下限表示可燃物的量不足,着火上限表示可燃物过剩。这就表示:在采用直接燃烧法时,若可燃物/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处于极限范围内,则存在、和火焰经管道回火的危险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1836年,贝采尼乌斯(J.J.Berzelius)提出了"催化"和"催化剂"的概念,于是人们对催化现象的观察和系统研究也于19世纪开始了。1895年奥斯特瓦尔德(.Ostwald)从理论上推断出了"在可逆反应中,催化剂仅能加速化学反应,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而获得了1909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20世纪初,催化合成氨技术的工业化,使催化原理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高峰,也可以说是催化化学中的里程碑。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