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10 年来,绝大部分省份未开展设施设备补充与升级改造,导致监测点缺少常规仪器设备,特别是现代化的自动化设备,日常观测受到影响。对于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可参考水文站网、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环境监测站、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等相关监测站点的规划、功能评价和优化调整等,其中水文站网由“容许稀站网”向“站网”发展,中
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
近 10 年来,绝大部分省份未开展设施设备补充与升级改造,导致监测点缺少常规仪器设备,特别是现代化的自动化设备,日常观测受到影响。对于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可参考水文站网、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环境监测站、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等相关监测站点的规划、功能评价和优化调整等,其中水文站网由“容许稀站网”向“站网”发展,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强调站点的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代表性和类型代表性,站点联网观测和综合观测日益得到重视,尤其值得借鉴。本研究基于生态环境相关野外台站建设和运维管理的成就、经验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厘清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监测点建设目标与原则,构建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的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可操作的时空模型,以期为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监测网络监测点的布局优化和升级改造提供参考。
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投资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达到功能的建设目标,即建成具有良好的空间分布、类型搭配的监测点体系。从优化和完善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监测点的角度出发,从监测点的规划、设计、时序安排等角度讲,建设原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1) 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基于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区划,在主要的分区均应布设对应类型的监测点,以保证监测点的区域代表性。对于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及其他重点区域,适当加密监测点; 对于没有历史资料或重点关注的分区,适当提前布设监测点。
( 2) 对位设点,突显原型。应以能够进行多要素、多对象观测的综合性监测点为主,如水蚀区的小流域综合观测站、风蚀区的风蚀观测场、冻融侵蚀区的冻融侵蚀观测场。增加自然坡面径流场,减少控制性试验坡面径流场,增设有代表性的林草地监测标准地,提高监测点的类型代表性和自然原型模拟性,保证水土流失预测预报的精度和效率。 ( 3) 达标建设,实现功能。建设和升级改造时,坚持宁缺毋滥、毋残,务必做到监测设施设备与仪器的标准化、样品采集与分析的自动化、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智能化,保证每个监测点具备必需的要素观测、水土流失因子率定、遥感遥测校核验证、代表范围水土流失调查等功能。( 4) 加强协作,资源共享。加强与周边地区、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建,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文小河站、相关部门野外台站等,尽量增加可利用监测点数量,合作开展水土流失观测,保证规律分析和动态评价的置信水平。

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模型是区域监测点体系建设状态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运算法则,反映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及其与区域监测点建设状态的关系。好的模型,可以把监测点体系建设的过程模式化,把各个因素与建设状态的因果关系模式化,把影响因素与建设状态之间的关系用逻辑的、数学的算法序列表达出来,也可以用来进行区域监测点布局优化建设的过程模拟和状态模拟,即进行监测点布局的时空优化。区域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包括监测点的数量、种类和位置,主要受区域范围内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异质性、经济社会发展对监测点功能的需求、物质与人力资源的多寡等影响。
温饱型治理模式主要目的是以解决温饱为根本目的,着力点就是基本农田建设,其主要的内容是:坡改梯工程、小型区域水保工程和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地面结构不佳、水保基础比较低的地区,它们的主要实情是干旱比较严重,坡地居多,水利水保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对于这样的地区,应该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着力改造坡耕地,大力新建各种蓄水基础设施,引导当地农民尽量地采用旱作技术,推广集雨节灌等节约水资源的新技术,构建出区域型集蓄、灌、排为一体的坡面水系。通过精心治理,不断提高区域内绿化面积,有效提升林草覆盖率和灌溉面积。
这种模式主要以脱贫致富为目的,着力进行流域内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其主要内容就是想方设法发展地埂、果林和庭园经济,使荒山荒坡。一些区域内的荒山荒坡比较多,当地农民如果仅仅依靠种植传统的农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其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因此,对于这样的地区,应该将脱贫致富与区域水土保持方案结合起来,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引进一些抗寒性较强的矮化品种,在管护时,可以用豆类等矮秆作物进行林粮间作。这样就能够使区域内农民在短期内保持一定的经济收益,在长期发展方面能够有盼头有奔头。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地埂,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让地埂经济给区域内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