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
讨论2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地区又被称为嘀嗒 ,是广东“八音”乐器中的一种。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
学校音乐器材供应商
唢呐
讨论2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地区又被称为嘀嗒 ,是广东“八音”乐器中的一种。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本信息由鑫三芙为您提供,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产品信息,您可拨打图片上的电话咨询,鑫三芙竭诚为您服务!

阮起源
汉时,有众多的马上乐器传入我国,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猎骄靡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当时称“秦琵琶”。和吉他一样,贝司也有滑音,左手击钩弦,右手点弦,闷音等等,还有贝司特有的技巧:slap,也就是勾打。
北魏壁画中的阮起源说法不一,据汉代至魏晋时期的文史资料所载,阮是自己创造的一种圆体、直项、四弦、12柱(品)的乐器。起源大约在公元前217至公元前105年,汉时称秦琵琶或秦汉子。吉他学术定义吉他根据不同的结构和发声原理可以大致分为木吉他(民谣/指弹吉他,弗拉门戈吉他)、电吉他(如标准电吉他和低音电吉他)和古典6弦琴(古典吉他)三种。西晋阮咸善弹此种琵琶,此琴因此得名阮咸。唐代,约在350年前后由西1域传入的曲项琵琶盛行,在乐部居于首位。逐渐将曲颈琵琶直称琵琶,而直柄圆形的琶琶,则称阮咸。直到清代,阮虽仍保持着古制,但音域只有1个多八度,在民间流行的旧式阮,则退化为两条或三条弦。
阮种类
阮的品种有高音阮、大阮、中阮、小阮和低音阮,包括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个声部,形成一族系列乐器。
小阮,有效弦长(山口至缚弦)41、音箱直径29.5厘米;中阮,有效弦长51、音箱直径35.5厘米;大阮,有效弦长69、音箱直径50厘米;低阮,有效弦长104、音箱直径78厘米。大、中、小阮以五度关系定弦。小阮为g、d1、a1、e2;中阮为G、d、a、e1;大阮为C、G、d、a1,低阮四度定弦为E1、A1、D、G、。音乐器材分类乐器:(1)吹奏乐器:如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等。常用音域为:小阮g—e3,中阮G—e2,大阮C—a1,低阮E1—a。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