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榨膛温度
1)榨膛中的温度对榨油机压榨时的产量和出油率有较大影响。榨膛内具有足够高的初始温度,才能形成良好的压榨条件,保证正常出油。没有足够的温度,料胚在榨膛中就不能形成正常压力,不能结饼,难以得到较好的出油效果。为了使榨膛中有足够的温度,在开榨前打开榨油机的预热装置将榨螺预热到合适温度。正常情况下,机器的温度由出饼端向进料端逐渐升高,直至榨笼外表面的温度达到烫手
螺旋榨油机榨圈定做
提高榨膛温度
1)榨膛中的温度对榨油机压榨时的产量和出油率有较大影响。榨膛内具有足够高的初始温度,才能形成良好的压榨条件,保证正常出油。没有足够的温度,料胚在榨膛中就不能形成正常压力,不能结饼,难以得到较好的出油效果。为了使榨膛中有足够的温度,在开榨前打开榨油机的预热装置将榨螺预热到合适温度。正常情况下,机器的温度由出饼端向进料端逐渐升高,直至榨笼外表面的温度达到烫手时方可开始进行压榨。
2) 清理榨条、榨圈的出油缝隙,对榨油机进行清扫。可用锤扁的铁丝或磨薄的钢锯条将榨条缝隙中枯饼捅出来,将榨圈之间的枯饼打扫干净,剔除料斗底部和进料座孔中堆积的枯饼。以上工作都必须在停机状态下进行,以免发生事故。
3)榨膛温度升起来后,若采用冷榨法,则可以直接将料胚倒入料斗中进行压榨。若采用热榨法,则应事先对料胚进行加热,称为“炒籽”。炒籽的好坏直接影响出油率、油品和枯饼的质量。
观察出油位置:
压榨过程中,应经常观察出油位置。正常情况下,出油位置大部份集中在榨条和榨条圈附近几个榨圈处,后部榨圈少量滴油,油色清亮。如出现出油位置移向进料端,说明料胚水份过高,过早成形,不易形成正常压力,此时油色浅而泡沫多。如出现出油位置移向出饼端,说明料胚水份过低,也不易形成正常压力,受压时间短,油末排净就已出饼,此时油色深而浑浊。出油位置前移或后移都不利于提高出油效率。出油位置除了和以上因素有关以外,还与榨圈排列位置有关。奇丰榨油机出厂时的排列是排列。用户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实际情况,对光榨圈以前的排列长短略加增减,但增、减量不得分别超过10mm。
观察出饼形状:
正常出饼成片状略有弹性,内面光滑,外面有裂纹,表面不带油迹。若饼疏松不能成形,手捏即粉碎,闻时有焦糊味,并且榨膛出现放炮,冒烟现象,这是因为炒籽温度过高而非机器本身的原因。如果出饼软而无力,表面带油渍,闻时有生味,出油泡沫多,说明入榨水份高。
突然停车,螺旋轴卡死
①压榨初期,榨膛未磨热即大量投料引起,可用热的油料籽(也可用加热水的干饼)缓缓进料,反复磨机,使温度升高。
②压榨过程中,榨膛断料,然后又大量投料,造成排料不畅,榨膛被油料堵塞引起。因此,加料时应连续均匀,饼不能太薄。一旦发生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将进料调节板插死,停止进料,并将排料板打开,倒开螺旋轴,使之退出。然后清除膛内油料,重新压榨。
③油料未清选,有石子、金属等硬异物进入榨膛引起。
榨油机不出油或出油率过低
①原料不湿或太干,受潮发霉,籽料不饱,杂质过多引起。须重新清选油料,并高速好油料水分。
②排油缝被油渣堵塞或榨条装配得太紧引起。应根据含油量高低,调整榨条的松紧度。
③开榨初期,榨油机榨膛温度低,出饼太薄或太厚、零件磨损等都会引起不出油或出油率过低。
主要零部件拆装
为了使用户在拆机后能正确顺利装还原,提请用户注意:要结合各部分示意图,牢记拆开前的装配情况和拆卸顺序。在重新装配时,按拆卸前的装配顺序,倒过来顺次进行装配。
1、榨笼(榨条、榨圈)的拆装
①榨笼的拆卸: 顺时针转动螺旋轴上的手柄, 将螺旋轴从榨膛内抽出。
然后用钢棒插入压紧螺栓中Φ25孔中,逆时针方向转动,使之松动;拆掉上榨笼两端4个M16的连接螺栓,拆掉连接上、下榨笼的10个M14螺栓,将连接下榨笼与机架的两个M16螺栓松动几圈。松动连接机架与基座的4个M12螺栓即可将上榨笼拆掉,然后就可将榨条圈组件及榨圈取出。
②榨条圈组件的拆卸:将榨条圈垫起,注意不要垫住榨条,将其中的一根榨条冲出,其余榨条则自动松散下来。
③榨条圈组件的装配: 将拆下的榨条清洗干净, 按顺序排列共计 16 根。
将榨条圈放在平坦的地上, 然后将榨条顺序整齐的排列在榨条圈的内壁上,靠紧内壁。油槽要放于不靠内壁的一侧,所有榨条的油槽应在同一方向。
将垫片用手锤从上端打入,直到垫片端面与榨圈端面平为止。注意不能太紧,但也不能过松。用手锤敲击榨条内侧,使榨条紧贴榨条圈内壁,直到手触摸榨条内壁无突出现象为止。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