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前部发生强烈的碰撞时,由于惯性,驾乘者的身体向前移动,这时安全带便会尽力“拉住”驾乘者的身体,吸收部分冲击能量,同时安全气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充气并完全打开;接着驾乘者的身体上部便沉向安全气囊,气体也开始从气囊的排气口匀速逸出,并吸收了大部分冲击能量;在减轻全世界千千万万交通事故的后果方面,它的贡献是其它任何单一的安全方案都无法比拟的行车中,坐在车内的人体的移动速度与
安全带体验设备
当汽车前部发生强烈的碰撞时,由于惯性,驾乘者的身体向前移动,这时安全带便会尽力“拉住”驾乘者的身体,吸收部分冲击能量,同时安全气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充气并完全打开;接着驾乘者的身体上部便沉向安全气囊,气体也开始从气囊的排气口匀速逸出,并吸收了大部分冲击能量;在减轻全世界千千万万交通事故的后果方面,它的贡献是其它任何单一的安全方案都无法比拟的行车中,坐在车内的人体的移动速度与车速相同。随后,驾乘者身体向后并回到座椅上。以上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发生在一瞬间的,驾乘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地依靠辅助乘员保护系统是惟一的选择。

三点式
安全带可以救命,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无论是还是普通民众都用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减轻全世界千千万万交通事故的后果方面,它的贡献是其它任何单一的安全方案都无法比拟的行车中,坐在车内的人体的移动速度与车速相同。突然停车时,人体仍会以原有速度移动。这就要求有一条坚固、柔软、拴系舒适的护带牢牢地将介乎3000至5000公斤之间的冲力挡住。如今,这种安全带已经成为我们轿车标准配置的一部分先着手于安全带工作的也不是汽车业而是航空业。两名美国前飞行员休德黑文和罗杰W这种安全带与一个放在腹部上的扣环相连,叫做组合式肩-腰安全带,并于1951年申请了专利。格里斯沃尔德设计了一种Y形的三点式安全带,并将斜挂带的扣接点置于座后-几乎就在乘员的身后。这种安全带与一个放在腹部上的扣环相连,叫做组合式肩-腰安全带,并于1951年申请了专利。
误区之一:
可用可不用安全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摆设”。其实,这完全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发生碰撞或紧急制动时,巨大的惯性会使车内乘员与方向盘、挡风玻璃等发生二次碰撞,从而造成对乘员的严害。而安全带能将人束缚在座位上,它的缓冲作用会吸收大量动能,大大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然而由于观念的滞后,很多人都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在市内行车,时速不会太高,所以没什么机会能用得着安全带。其实,当车仅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行驶时发生碰撞,身体前冲的力量就会相当于从4层楼上扔下一袋50公斤重的水泥,其冲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安全带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就显示出来。佩戴时,腰部安全带系位应尽可能低些,以系在髋部为佳,不要系在腰部,肩部安全带不宜在胳膊下面,应斜挂胸前,不要将安全带扭曲起来,不要把包裹抱在腿上或穿过厚的衣服,以免造成安全带佩戴错位,影响正常的功能。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