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模具电镀表面处理技术
模具电镀复合镀层
复合镀,是采用电镀或化学镀的方法,在溶液中加入不溶性的有机和无机的固体微粒,与基质金属共沉积而形成复合镀层。复合镀的基质金属有镍、铜、钴、铬和一些合金,也可采用化学镀镍磷合金,使用的分散剂有氧化物、碳化物、硼化物、氮化物以及金刚石等各种硬质固体微粒。这类镀层不仅硬度高、性好、能降低摩擦件的磨损,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抗高温能
喷砂处理
关于模具电镀表面处理技术
模具电镀复合镀层
复合镀,是采用电镀或化学镀的方法,在溶液中加入不溶性的有机和无机的固体微粒,与基质金属共沉积而形成复合镀层。复合镀的基质金属有镍、铜、钴、铬和一些合金,也可采用化学镀镍磷合金,使用的分散剂有氧化物、碳化物、硼化物、氮化物以及金刚石等各种硬质固体微粒。这类镀层不仅硬度高、性好、能降低摩擦件的磨损,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抗高温能力,故有“金属陶瓷”之称。
复合镀层在400℃高温时,仍具有优异的性,展示出优异的抗粘着磨损性能。尿烷橡胶模具,经含15%Vol氟化石墨微粒镍镀层处理的,不使用脱模剂,在成型温度高的工程塑料的成型中,经此处理的模具有成效。
模具电镀-拉伸冷冲模材料选择
采用合适的铜基合金也可解决工件的拉伤问题,但铜基合金一般硬度较低,易出现磨损超差,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这种材料的性价比较低。
对于较大型的模具,如汽车覆盖件的成形模具,大量采用了合金铸铁,铸铁只能减轻工件的拉伤,无法消除拉伤问题,要拉伤问题需辅以渗氮,镀硬铬等表面处理。但如此制作的模具往往寿命较短,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如出现拉伤,又需修模并重新进行表面处理。
在模具材料方面,也有采用陶瓷制作模具凸、凹模并成功解决工件拉伤问题的报道。由于其性脆,成本高,不可能大批量推广应用。
对于生产批量很小而形状简单的大型拉伸类模具,也有采用橡胶等高分子类材料制作模具凸、凹模的报道,此类模具不会拉伤工件表面,但实际应用很少。
模具
电镀-解决拉伸模拉伤问题的一些方法:
1.被成形工件的原材料方面
通过对原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如对原材料进行磷化、喷塑或其他表面处理,使被成形材料表面形成一层非金属模层,可以大大减轻或消除工件的拉伤,这种方法往往成本较高,并需要添加另外的生产设备和增加生产工序,尽管这种方法有时有些效果,实际生产中应用却很少。
2.工件与模具之间
在模具与成形材料之间加一层PVC之类的薄膜,有时也可以解决工件的拉伤问题。对于生产线通过机构可以达到连续供给薄膜,而对于周期生产的冲压设备,每生产一件工件需加一张薄膜,影响生产效率,此方法一般成本也很高,还会生产大量废料,对于小批量的大型工件的生产采用此种方法是可取的。
激光焊接技术在电镀模具的应用
传统
电镀模具修复方法
模具镀铬技术是在模具工作表面电镀上一层金属铬,铬层具有很高的硬度,其硬度一般可达到64HRC以上、且表面粗糙度小,使得电镀模有很好的性。同时镀铬层也具有较好的耐热性。然而电镀模具一旦损伤再修复及其困难。传统电镀模具损伤后的修复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光顺模具或者用气焊烤起模具损伤部位再研修。此种方法的维修周期短,一般根据模具损伤面及损伤部位,在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内即可完成。但直接光顺模具,电镀层会遭到进一步的破坏,在镀层与非镀层交汇处制件成形后往往会产生质量缺陷。另外气焊的温度蕞高能够达到3200℃,模具电镀层在烘烤后必然会遭到破坏。
另一种方法是先脱镀再修复,修复完成后再电镀。其优点是可以制件质量缺陷保正模具的成形的稳定性,但是脱镀后重新电镀的维修成本高。以普通车型翼子板为例,脱镀后重新电镀一次大约需要3~4万元,而且此方法的维修周期长,一个脱镀电镀加维修的周期至少需要3到5天时间,维修期间需要充分考虑模具的产量及生产周期。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