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服传承:形制在变,内核不变
从夏商西周开始,及至当代,几乎各朝代的变更带来的是服饰的巨大改变。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因当时的工艺、审美取向而有着自己的服饰。
商周时期,奠定整个服饰文化基础,后世服饰的演变基本从此开始。在服饰材料上,商代已经出现丝麻织物,精致的绸、锦、纱均已面世。在服饰形制上,形成上衣下裳延绵数千年的传统。
东汉荀
手工汉服代工厂
关于汉服传承:形制在变,内核不变
从夏商西周开始,及至当代,几乎各朝代的变更带来的是服饰的巨大改变。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因当时的工艺、审美取向而有着自己的服饰。
商周时期,奠定整个服饰文化基础,后世服饰的演变基本从此开始。在服饰材料上,商代已经出现丝麻织物,精致的绸、锦、纱均已面世。在服饰形制上,形成上衣下裳延绵数千年的传统。
东汉荀爽的《九家易》言:“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衣裳是当时人们主流价值观的外现,心有乾坤,庄重典雅。在服装制度上,形成冠服制度和服章制度,在不同的场合穿着不同的衣裳,以示尊重和彰显身份等级。
及至春秋战国,衣裳愈发华美。织绣工艺的进步让布匹锦缎的种类多了不少,而且随着衣裳的愈加精美,人们开始注重配饰上的搭配。佩玉喻君子之节气,佩剑喻君子之仁正。虽出现深衣这一上衣下裳相连的衣物,但制作上仍是分别剪裁再缝合,以示祖宗之训不可违。
织绣工艺
秦汉时期,汉服已基本形成系统的体系,建立舆服制度,不同的阶段需穿着不同的服饰,身份等级差别明显。同时,汉朝强大的国力影响到周边各国,汉服由此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随后,多民族的融合使少数民族的服饰融入到汉衣冠中,服饰种类丰富。南北朝时的短打、隋唐时期的襦裙、宋元金时的胡服,层出不穷,既不改旧制,又展现出新面貌。
直到清朝剃发易服,男子改穿满族服饰,汉服逐渐衰微。彼时,女性的服装和道士所穿保留明代款式。但晚清时期,西方文化涌入,革命思潮兴起,传统服饰逐渐消失,改为穿着更具时代特征、展示个人价值追求的服饰,如中山装、旗袍等。
虽服饰一直在演变更替,但本质上仍是价值观的外现。汉制上衣下裳一直沿用至清代,其内涵早已深刻在骨子里,而华夏气节从未改变过。
穿汉服的讲究
从古装剧可以看出,古代人出个门还真是不容易,光说衣服吧,里三层外三层的,先是内衣,再是中衣,中裤还有中裙,再就是外层的袍子和袄什么的。衣服穿好了,还得有腰间配饰。接着就是弄头发,男女那个时候都是长头发,男的得束发带革带,女的还得盘头带发簪。
现代的人们,穿汉服是比较任性的,想怎么穿就怎么穿,想穿什么样的就穿什么样的,但是呢,在古代,穿汉服是有很多讲究的,如果穿的不得体了,还是会受到责罚的。
首先是颜色方面。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衣服的色彩还是很少的,不像现在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有.在汉代,上朝时穿的朝服都是不同颜色要在不同的季节穿,春季的朝服是青色的布做的,夏季的朝服是用红色的布做的,秋季的朝服用的是白色的布料,冬季则用的是黑色的布料。再往后颜色不止代表季节了,不同颜色的服饰代表着地位的不同了,所以更不能瞎穿了,否则还是要受到惩罚的.比如,紫色的衣服只能是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穿,五品官员是穿浅红色的,七品芝麻官穿的是浅绿色,而平民老百姓一般只允许穿白色的素衣。不过还好,这种讲究的时代只是暂时的,到后来就没有人过多的干涉这些了。
再就是腰间的系带和配饰。男士一般都是用革带,而女士一般系的是绦带。这里只是说一般,当然,也会有男士系绦带,女士系革带的情况。在历史记载中,在先秦时期,腰带的材质,颜色以及其佩戴的装饰代表着不同的等级,所以在那个时候穿汉服佩戴腰带时也是有讲究的,皇帝,诸侯,大夫等所佩戴的带子都是有所不同的。
【丝锦汉服定制分享】汉服的服饰结构
汉服,又称华服,汉衣冠,是民族几千年以来,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体现着我大民族的礼仪文化,也体现着我国工艺美术之美。
在汉朝时,冠服体系开始形成。一套汉服从里到外有三层衣服组成,内衣,中衣,大衣。汉服制作时剪裁很讲究,用二尺二寸的布,剪成领子,衣襟,衽,袖子等几个部分。
汉服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领子。汉服的领子交领的比较多,穿的时候都是用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呈y型,叫做“交领右衽”。
汉服的礼服一直都是比较肥大,宽大的长袖子,不挑身材,无论你是胖还是瘦,都能穿。即便是常服也是袖子很宽大,同时袖子的宽大也可以展现出汉民族端庄,大度的风采。当然也有窄袖的服装,就是劳动的庶人还有将士的戎服等,这些服装的小袖口便于劳作和打仗。
很多汉服我们是看不到有扣子的,因为都是系带打结,但也有汉服是有扣子的。即便有扣子,穿的时候也不让露在外面。汉服有腰带和长带,都是用作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