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泥鳅苗前要用生石灰或漂清塘,待一周后水体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苗,并在放苗前事先放入数条泥鳅苗试水,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泥鳅苗方可正式下塘,池塘水深一般保持在30-50 cm。
放苗前亩投放300kg腐熟的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3-5天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繁殖到高峰期,及时投放苗种。5克/立方米浓度的敌bai虫全池泼洒进行杀灭,此浓度对轮虫没有杀灭作用。每亩投放
批发泥鳅苗
在放泥鳅苗前要用生石灰或漂清塘,待一周后水体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苗,并在放苗前事先放入数条泥鳅苗试水,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泥鳅苗方可正式下塘,池塘水深一般保持在30-50 cm。
放苗前亩投放300kg腐熟的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3-5天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繁殖到高峰期,及时投放苗种。5克/立方米浓度的敌bai虫全池泼洒进行杀灭,此浓度对轮虫没有杀灭作用。每亩投放泥鳅仔鱼15万尾左右,泥鳅苗下塘后每天亩投喂泥鳅苗粉料或自己自制的粉料,不主张投喂豆浆,豆浆虽然适口,但是肥水快不容易控制水质.
这种池塘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都很普遍,能经常有新鲜水注入的池塘会好一些,但对于无水可换的池塘,这的确是一大灾难。经常采用的处理措施是:定期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品分解池塘有机物,解除,促进摄食。增强泥鳅体质,提高抗病力。
“养鱼(泥鳅)先养水,防病宜调水”,实践告诉我们,“水”才是养殖之根本。日投饵一般为鱼总量的8%~5%,视鱼的吃食情况增减,投饵地点应选在鱼沟内。我们不仅要学会去“看水”,更应懂得怎样及时、有效地去调好水。很多水产病害不是所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回归到水本位上来搞水产养殖,多从池塘水环境微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养殖.
大力发展泥鳅人工养殖前景非常广阔。
现将实践积累的泥鳅人工繁育及稻田生态养殖技术提供给广大养殖者,供参考。
一、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一)人工繁殖
1.亲鳅来源
亲鳅hao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选择,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3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
2.亲鳅放养
4月初,将亲鳅依雌雄1∶1.2~1∶1.5比例分养于面积为80~120平方米,水深为70~80cm的亲鱼培育池塘中,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5~1kg。亲鱼放养前要进行清塘消毒,
加固池埂,放养时用3%~5%的食yan水消毒5分钟左右。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