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干燥根茎顶部常有茎基残余,根茎上生1至多数细长的榀。根略呈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支,其上生多数细须根,根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8~1.5厘米,支根长约5~8厘米,直径约2~5毫米,表面棕红色至砖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或栓皮,多呈鳞片状剥落.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带角质或纤维性,皮部色较深,呈紫黑色或砖红色,木部维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状排列。气弱,味甘
丹参苗批发
丹参干燥根茎顶部常有茎基残余,根茎上生1至多数细长的榀。根略呈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支,其上生多数细须根,根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8~1.5厘米,支根长约5~8厘米,直径约2~5毫米,表面棕红色至砖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或栓皮,多呈鳞片状剥落.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带角质或纤维性,皮部色较深,呈紫黑色或砖红色,木部维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状排列。气弱,味甘微苦。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吴普本草》载:“茎华小,方如茬(即白苏),有毛,根赤,四月华紫,三月五月采根,阴干。以条粗、内紫黑色,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
主产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此外,湖北、甘肃、辽宁、陕西、山东、浙江、河南、江西等地亦产。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植物的根,有些地区亦作丹参使用:
①甘肃丹参,根呈圆锥形。叶多基生或生于茎的下部,十片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或戟形。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西藏。
②褐毛丹参,叶背面密生褐色柔毛。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
③滇丹参,根肉质,肥厚,纺锤形,数个簇生。叶根生,单叶或羽状复叶,单叶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基部微心形,两面多及微柔毛,边缘有圆齿;羽状复叶有小叶3~5。轮伞花序有花4~6,于茎顶排成疏生的总状花序;花冠青紫色。使用于云南地区。
丹参的分根繁殖:作种栽培的丹参一般都留在地里,栽种时随挖随栽。选择茎部直径0.3厘米左右,粗壮色红,无病虫害的一年生侧根于4月栽种,也可以10月收获时选种栽植。按行距30厘米-45厘米和株距25厘米-30厘米穴栽,穴深3厘米-4厘米。每亩施猪粪尿1500千克-2000千克。栽时将选好的根条折成4厘米-6厘米的根段,边折边栽。根条直立,每穴栽1段-2段。每天检查苗床,观察苗床墒情和出芽情况,如天旱可在覆盖物上喷洒清水以保持苗床湿润。栽后随即覆土,一般覆土厚度为1.5厘米左右。生产实践证明,用根的头尾做种栽培出苗早,用中段做种栽培出苗迟,因此要分别栽种,以便于田间管理。木质化的老根作种栽培,则萌发力差,产量低,不宜采用。分根繁殖要注意防冻,可盖稻草保暖。
丹参与葛根搭配葛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秋、冬二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辛,凉。有解肌,透疹,生津止渴,升阳之功。常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在《本草汇言》中就曾记载过葛根具有解肌、热泻热痢等功效“葛根,清,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拔太阳营分之寒,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藁本、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这与在《本经》中记载过的丹参有相同的作用“丹参可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养血,去心腹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花柱远外伸,长达40毫米,先端不相等2裂,后裂片极短,前裂片线形。”
丹参的栽植方法:栽种期南方在2~3月,北方3~4月,栽种时将留种用的丹参挖出,即随挖随栽。作种用的种根应选择直径0.7-1厘米,健壮、无病虫,皮色红的根为好,细根作种生长不良,根条小,产量低,不宜作种用。通常选用根条中、上段萌芽力强的部分作种,选好的根条掰成约5厘米的节段按株距25-30厘米的距离错开挖穴,深5~7厘米,施猪粪,每667米2约1500~2000千克,每穴放入根段1~2小段,边珊边栽,立放,使上端保持向上,平放也可以,但不宜倒置,覆土约3厘米,每667米2用种根25~40千克。2、磷的缺乏症状植物缺磷的先症状是叶片呈深绿色或蓝绿色,成熟延迟,叶柄尤其在叶脉两旁可能产生花青素而呈红色或紫色之条纹,同时叶柄、叶片上会发生斑点。出苗后注意松土、除草,加强田间管理。当年秋即可收获。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