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浅谈为什么选择使用生物颗粒燃料?
生物颗粒燃料是在常温条件下利用颗粒机对木屑等原料进行挤压而制成的。原料的密度正常在130kg/m3
左右,经过压缩后的生物颗粒燃料密度大于1100kg/m3
,运输、保存十分方便,同时,它的燃烧性能大为改善,基本能达到零排放,也就是说燃烧时,无味,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很少,对环境和生态保护意义重大,是消灭农村秸秆堆、改
木屑生物质颗粒机
生物燃料浅谈为什么选择使用生物颗粒燃料?
生物颗粒燃料是在常温条件下利用颗粒机对木屑等原料进行挤压而制成的。原料的密度正常在130kg/m3
左右,经过压缩后的生物颗粒燃料密度大于1100kg/m3
,运输、保存十分方便,同时,它的燃烧性能大为改善,基本能达到零排放,也就是说燃烧时,无味,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很少,对环境和生态保护意义重大,是消灭农村秸秆堆、改善农村环境的理想燃料。那么就由燃料浅谈为什么选择使用生物颗粒燃料?
有以下相关内容:
一
采用生物质锅炉,运行费用低。
二
操作方便,占地小。
采用生物颗粒燃料特点:
1)生物颗粒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可达“零排放”——即不排渣、、亦无等有害气体,不污染环境,接近零排放,是改变气候不良变化的有效途径。每1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可替代标准煤0.8-1.0万吨,减少排放160吨,减少排放80吨,减少排放1.44万吨;
环保木颗粒浅谈生物质颗粒燃料影响生态环保吗?
生物质资源在量,价格,分布广泛,而且生物质密度小(每吨为8—10立方米),制造成颗粒后,密度可达0.9—1.15吨/立方米,不仅大大缩小体积,更便于运输,并且造粒后避免日晒、风吹、雨淋、尤其是避免霉菌等腐烂菌的侵蚀,产品可大量出口创汇,所以将生物质制成生物质燃料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那么就由环保木颗粒浅谈生物质颗粒燃料影响生态环保吗?
选择使用生物质燃烧机的企业除了燃烧机本身带来的节能环保,在用料上也是为了环境环保效益。生物质颗粒如何环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物质颗粒代替煤等常规能源,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有效改善城乡空气环境质量。生物质颗粒中硫的含量不到煤炭的1/10,其替代煤燃烧能有效地减少大气中的排放量;由于生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排出的CO2与其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中所吸收的一样多,所以从循环利用的角度看,生物质燃烧对空气的CO2的净排放为零。
试件制作:以稻壳作为原料成分,制造出稻壳生物质颗粒的成型产品,从中选取成型质量好的用于电镜观察试验。
电镜观察:首先将直径为8
mm的圆柱形试件的长度裁至8
mm,用砂纸进行表面清洁。选表面平整,成型效果好,无严重缺陷的试件进行编,号,作为试验用材。然后将试件横截面向上放置在用于显微观察的载物台上;进行固定之后,对试件表面进行喷金处理。后,将载物台放置于电子扫描显微镜中进行显微观察,观察结束后将选好的电镜照片拷贝存放,用于研究(research)分析(Analyse)。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稻壳颗粒化学结合分析
从化学结合方面看,通过图1,我们发现以水稻壳作为原料的生物质颗粒,其原料之间的结合不如木质颗粒那样紧密,能够明晰地观察到单片状水稻壳的存在,水稻壳之间的缝隙也比较大,而且片状的水稻壳没有发生明显的弯曲和变形。这是因为,一方面,水稻壳的外表面覆盖(Cover)着一层硅和硅的无机化合物(图1中片状
;癞皮
;式的半球状突起),呈现网状排列。由于硅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普通条件下很难和别的物质发生反应,而且它还具有很高的硬度。因此水稻壳原料在压缩成型过程中,原料外表面与外表面、外表面与内表面相接触、相结合的时,含有极性基团的纤维素(cellulose)、半纤维素之间无法形成氢(Hydrogen)键等化学结合。另一方面,由于水稻属于草本植物,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与木材相比含量较低,尤其是木质素含量不到木材的50%,而木质素是一种天然的粘合剂,当温度为70~110℃时木质素就能够开始软化,具有一定的粘度。在200~300℃呈熔融状,粘度高。
生物质颗粒意义:我国是能耗大国,调整能源构造,应用生物质能是必然选择。生物质锅炉燃料生物质颗粒燃料纯度高,不含其他不产生热量的杂物,其含炭量75—85%,灰份3—6%,含水量1—3%,不含煤矸石,石头等不发热反而耗热的杂质,将直接为企业降低成本。生物质颗粒燃料若使用添加剂,则应为农林产物,并且应标明使用的种类和数量。欧盟标准对生物质颗粒的热值没有提出具体的数值,但要求销售商应予以标注。生物质经过紧缩成型后,其体积(volume)大幅减小从而更便于运输、储存和运用,处理了生物质大范围(fàn
wéi)应用的关键(解释:比喻事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难题,因而该技术及设备(shèbèi)十分合适于生物质发电、工业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乡村新型炊事燃料(fuel)。主要具有如下深远意义:1)替代(用一物质代替另一物质(多为强者取代弱者的地位))煤,从而更大化减少一次能源的耗费。2)完成碳(C)循环,减少了温室气体二氧(Oxygen)化碳的排放。3)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4)该技术及设备契合(指:投合)国度产业政策,具有较好的经济(jīng
jì)效益(benefit)和社会效益。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