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显微镜是以可见光为光源观测物体的光学显微镜是以可见光为光源观测物体的,因此分辨率只能达到约200nm,而电子显微镜一般是用电子束扫描或透射的,电子束的波长随着能量(电压)加大而缩短,当电压为50~100kv时,波长约为0.0053~0.0037nm之间。
电子显微镜不是通过人眼直接观察看到的物体的,更贴切的说应该是靠“摸”,电子束或者X射线、伽马射线轰击到被检测物体上,把“摸
数码体视显微镜批发
光学显微镜是以可见光为光源观测物体的
光学显微镜是以可见光为光源观测物体的,因此分辨率只能达到约200nm,而电子显微镜一般是用电子束扫描或透射的,电子束的波长随着能量(电压)加大而缩短,当电压为50~100kv时,波长约为0.0053~0.0037nm之间。
电子显微镜不是通过人眼直接观察看到的物体的,更贴切的说应该是靠“摸”,电子束或者X射线、伽马射线轰击到被检测物体上,把“摸”到的信号记录下来或收集起来,这种信号有透射物体时“感受到”的物体形态,或发射到物体上被激发出的次级电子辐射形态,通过电脑分析成像用显示屏显示出来。

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物体要放在真空中
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物体要放在真空中,要接受脱水处理,而且要接受高速电子的打击。因此,能放进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式样受到限制,观察结果也受到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基于新原理的显微镜;而显微镜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必须依赖基础科学的革命性的进展。1958年,日本科学家江崎玲於奈在研究重掺杂PN结时发现了隧道效应,揭示了固体中电子隧道效应的物理原理。江崎玲於奈与贾埃弗、约瑟夫森分享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制成功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制成功,展示的是综合性成果之和谐美。早利用隧道效应来研究表面现象的不是宾尼希和罗雷尔,而是美国物理学家贾埃弗。我们可以想见,观察样品表面原子尺度,必定要求仪器具有极高的稳定性。贾埃弗未能克服这个巨大的障碍。宾尼希和罗雷尔却在3年时间里,实现了理论上、实验技术上和机械工艺上三大方面的突破,从而解决了仪器的稳定性难题,取得了后的成功。没有机械工艺上的突破,扫描隧道显微镜是无法成功的。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