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包装袋“弃缝改糊”势在必行,为何不见动
一、水泥企业为何不使用塑编糊底袋水泥企业目前使用的塑编缝线袋普遍价格在0.7-0.9元/条之间,一些小水泥企业甚至使用0.6元/条的塑编袋,塑编糊底袋目前价格1.20-1.30元/条之间,两种包装袋包装水泥后的差价将近10元/吨。水泥企业不主动使用塑编糊底袋首先是担心成本的增加无法在销售方面弥补,从而削弱当地市场竞争力或利润的减少,毕竟
包装袋印刷厂
水泥包装袋“弃缝改糊”势在必行,为何不见动
一、水泥企业为何不使用塑编糊底袋水泥企业目前使用的塑编缝线袋普遍价格在0.7-0.9元/条之间,一些小水泥企业甚至使用0.6元/条的塑编袋,塑编糊底袋目前价格1.20-1.30元/条之间,两种包装袋包装水泥后的差价将近10元/吨。水泥企业不主动使用塑编糊底袋首先是担心成本的增加无法在销售方面弥补,从而削弱当地市场竞争力或利润的减少,毕竟水泥价格在水泥销售起着主导地位。其次是塑编缝线袋在包装生产和产品转运过程中造成的无组织排放,有关部门没有严格监控,企业自我的环境约束力在利益面前放弃了。因此,虽然环境和行业人士宣传了多年塑编糊底袋的优点,在的水泥包装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没有法规标准的强制约束,水泥企业也就有权选择“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
其实,在现今倡导清洁生产过程中,水泥企业主观并不反对使用塑编糊底袋,不使用的原因在于顾虑自己使用而同区域竞争企业不用,增加的成本只是自己一家。如相同区域内生产、销售的包装水泥全部使用塑编糊底袋,大家增加的成本相同,就解决了水泥企业对成本、销售方面的顾虑。现有标准推荐塑编缝线袋和塑编糊底袋两种方式让水泥企业自行选择,其结果会导致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水泥包装袋
塑编袋生产企业为何对“弃缝改糊”积极性不高由于水泥包装袋企业生产单一,基本只生产水泥这一种类型包装袋,完全依赖于水泥企业选择。目前由于水泥企业不使用塑编糊底袋,因此上了设备的企业无法正常投入生产,开机率未达到30%(少数生产其他包装袋企业除外),大多数水泥包装袋企业因上马塑编糊底袋设备而处于亏损状态,响应号召的企业都在流泪,谁还敢越雷池半步?
三、“弃缝改糊”实施面临的难点2017年水泥产量为23.16亿吨,以包装水泥占40%计算,包装水泥9.26亿吨需要使用185.2亿条水泥包装袋(包含纸袋、纸塑复合袋、塑编袋),以塑编袋每年使用量170亿条计算,当前塑编糊底袋设备三台制袋机年产能一亿条,共需要510台制袋机方能满足市场需求,预计国内目前塑编糊底制袋机总数2019年底接近100台。也就是说尚缺410台塑编糊底设备,2019年底如“弃缝改糊”将有6.83亿吨包装水泥无法使用上塑编糊底袋。
当初水泥纸袋“弃缝改糊”能顺利实施,原因是水泥纸袋使用量相对较小,生产厂家较少,所以很容易就完成水泥纸袋“弃缝改糊”,塑编糊底袋在缺口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很难“弃缝改糊”一步实施到位。
一边是主导单位希望塑编企业加大设备研发、购买投入,一边是在生产企业在观望,宁愿等到“弃缝改糊”开始实施而不愿在实施前涉足。
使用纸塑袋的过程中,你也会出现这些问题吗
着消毒灭菌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灭菌保存的包装材料也不断改善,纸塑包装因其有使用方便,可直视包内器械种类、数量及包内化学指示卡变化情况,免贴包外化学指示胶带,有效期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供应室,纸塑包装是经常使用的物品之一,而在应用的过程中,肯定有老师会发现,在给包装金属器械高压蒸汽灭菌时,会出现封口处开缝、漏气,以及在清点、运送、存放过程中出现纸面等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跟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纸塑本身材料存在问题,如纸塑袋的纸面韧性差,脆性大。加上高压蒸汽灭菌后也会降低纸面的韧性。
2、 器械上油后干燥不完全,残存的水份易湿透纸面
3、包装袋内的器械太多,留的空隙小,易将包装袋撑破。
4、 锐利器械不规范包装,将包装袋刺破。
5、 弯曲器械的前端朝向纸面,搬运储存过程中易碰碎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施工
1.1.1.1 根据设计文件、合同任务及实际条件编制周密的施工组织计划,包括制定施工方案、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与基层施工的工艺流程、总体进度计划(含网络)、机械劳力配置及材料供应计划等具体安排,建立体系和有关规章制度。
1.1.1.2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与基层施工是多工种、机械化、工厂化野外群体作业,必须建立严密的施工管理体系和、反应快的生产指挥系统,指挥系统内应设专职领导机构。
1.1.1.3 组建工地试验室,配备足够的试验、检测仪器和具有资质的试验人员,所有仪器设备要经有资质的计量部门标定认证,并通过省交通运输厅质监站验收,取得临时。试验室必须能够独立进行原材料的检测、混合料组成设计、混合料的质量检验、基层的内在质量检测,并搜集、整编、保管所有的试验检测资料。
1.1.2 技术准备
1.1.2.1 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应熟悉设计文件、招标文件、有关规范和标准,了解工程全貌、沿线自然条件,明确设计意图和要求,实地核实、审查图纸,掌握工程要点,提出需要设计单位作技术交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部署、安排施工方案,并搜集有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资料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