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xiao喘模型
造模方法
致敏:小鼠在清洁级实验动物房适应性饲养1周,于造模当天、第8天经腹腔无菌注射抗原液0.2 ml
激发:第二周,每日上午8~10时将小鼠置于自制密闭雾化箱中,给予含10mg/ml卵清蛋白溶液超声雾化吸入(现配现用),每日1次,每次30min以激发xiao喘,连续激发14-21 d。成功的模型表现:小鼠出现烦躁不安,进而呼吸加快、加深
实验动物外包公司
小鼠xiao喘模型
造模方法
致敏:小鼠在清洁级实验动物房适应性饲养1周,于造模当天、第8天经腹腔无菌注射抗原液0.2 ml
激发:第二周,每日上午8~10时将小鼠置于自制密闭雾化箱中,给予含10mg/ml卵清蛋白溶液超声雾化吸入(现配现用),每日1次,每次30min以激发xiao喘,连续激发14-21 d。成功的模型表现:小鼠出现烦躁不安,进而呼吸加快、加深,静伏不动、弓背,严重者伸颈、缩胸、收缩呈喘xi状,甚至大小便失禁等。
造模照片
模型图片
动物模型的分类
按产生原因分类
诱发性或实验性动物模型(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
实验性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代谢或毒使动物患相应的,又如用化学致癌剂、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的等。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具有能在短时间内出大量疾病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出的疾病模型适合研究目的需要等特点,因而为近代医学研究所常用,特别是筛选研究工作所。但诱发模型和自然产生的疾病模型在某些方面毕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设计诱发性动物模型要尽量克服其不足,发挥其特点。
4种肺动脉高压(PH)动物模型肺血管重构模式的差异
方法:雄性SD大鼠(350-400g),分别通过腹主动脉-腔静脉分流(A-VF,n=10)、左肺切除(PE,n=10)、野百合碱注射(MCT,n=10)、左肺切除+MCT(PE+MCT,n=12)4种方法建立PH模型.检测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RV/(LV+S)重量比值、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无肌性动脉肌化程度和新生内膜(neointima)形成、新生内膜增殖度和血管阻塞计分(VOS).
结果:在PE+MCT组(肺切除术后5周,MCT注射后4周)右肺腺泡内血管出现了新生内膜病变,其它组均没有新生内膜病变形成.PE+MCT组的动物出现了严重的右心室肥大,动脉中膜明显增厚,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无肌性血管肌化程度显著增加;A-VF、PE和MCT组仅形成轻-中度的右心室肥大、mPAP升高和小动脉肌化.结论:左肺切除联合应用MCT能成功诱导大鼠PH新生内膜模型,该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人类严重PH的病理改变,是研究梗阻性PH更为适用的动物模型.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