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厂
球化剂的现状
球化剂是目前获得球铁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志包钢稀土一厂共同完成攻关课题“稀土三剂系列化”时,我校课题组对世界上100多个球化剂生产厂,国内主要合金生产进行调研,取得了英、美、法、德、日、前苏联、印度等十几个50多家合金生产厂的产品样本及国内主要球化剂生产厂的产品样本,江苏球化剂为对比国内外球化剂性能及今后球化剂生产改进提供了依据。从目前国内整体经济环境和
碳化硅厂
碳化硅厂
球化剂的现状
球化剂是目前获得球铁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志包钢稀土一厂共同完成攻关课题“稀土三剂系列化”时,我校课题组对世界上100多个球化剂生产厂,国内主要合金生产进行调研,取得了英、美、法、德、日、前苏联、印度等十几个50多家合金生产厂的产品样本及国内主要球化剂生产厂的产品样本,江苏球化剂为对比国内外球化剂性能及今后球化剂生产改进提供了依据。从目前国内整体经济环境和钢材市场走势来看,进口铁矿石价格并不具备持续走高的条件,后期市场或将以平稳运行为主。
2.1球化剂的类型
按生产方式分有下述几种 。
(1)球化剂的类型
包括镁硅系合金、稀土镁硅系合金、钙系合金(日本用的较多),镍镁系合金、纯镁合金、稀土合金。
上述合金中目前世界上用的为广泛的是稀土镁硅铁合金,但合金中RE/Mg的比值范围大(0.5~2.2),国外的合金RE/Mg的比值范围小(0.1~0.3)。合金中稀土大于等于镁含量的占多数,小于镁含量的占少数,而国外(除前苏联一些合金外)球化剂合金中的稀土含量几乎都小于镁含量,因此稀土三剂系列化课题组建议除保留FeSlMg8E18外(此合金是效果优良的蠕化剂),其它全部球化剂中RE/Mg≤1,随后修订的中采纳了这个建议。主要用于用于钢渣回炼生铁、普通铸造等方面,硅铁球可以很好的提高炼炉温度,增加铁水的流动性有效排渣,增加标号,提高生铁和铸件的韧性及切削能力。
钙镁球化剂主要是日本生产和应用,如日本信越(SHIN—ETSU)生产的钙系合金NC5、NCl0、NCl5、NC20、NC25中镁含量从4~28%变动,但钙含量变化较小,其变化范围为20~31%;硅铁球是使用硅铁粉、硅铁粒经压制而成,成份不变的情况下从而降低成本。此类合金白口倾向小,但要求处理温度高,处理后渣量大。
镍镁合金在美洲、欧洲均有应用,美国国际镍公司生产的镍镁合金高达82~85%,其中Mg、Ca分别为13~16,及20,镍的57~61%(其中Mg4.0~4.5%,Ca<2.5,Fe32~36)。德国金属化学公司生产的镍镁合金中Ni47~51%,Mgl5~17%,C1.0%Si28~32%,RE1.0%余Fe。铸铁中加入的钒,由于形成碳化物而促进珠光体形成,使渗碳体稳定,石墨颗粒的形状细而均匀,细化基体的晶粒,因而使铸件的硬度、抗拉强度和强度提高。这些合金的优点是比重大,反映平稳,镍可起合金化作用,其特点是价格贵,这种合金在基本没有应用。
镍硅系合金目前在基本上已不用。普林斯球化剂公司纯镁合金处理时要用的压力加镁包,镁的吸收率高,但处理安全措施要极为严格,生产中应用比例较小。
稀土是发明球铁时使用的球化剂,它的发现推进了球铁工业应用的进程。但价格高,白口倾向大,过量会使石墨变态,现在己不作为球化剂单独使用,仅作为辅助球化元素。
(2)压块状球化剂
铁粉及所设计的硅含量直接加压成型,这种球化剂中含硅很低,通常称为低硅压块状球化剂,因而为后续的孕育提供了大的余地,有利于生产铸态球铁,但这种合金易漂浮,处理效果波动大,处理时好跟块状球化剂混合使用。
(3)包芯线型球化剂
铁粉包覆在薄钢板或钢板中,将其送入铁水中达到球化目的,这种球化剂较贵,且设备投资大,但处理时合金吸收率高,因此处理球铁的总成本几乎没有提高。
(4)粉状球化剂
这种球化剂是俄罗斯的一个专利,使用时将抑制剂混合放入包内,并使铁水从合金表面上流过,逐层与合金反映达到球化效果,这种专门工艺称之为MC。
球化剂是目前获得球铁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志包钢稀土一厂共同完成攻关课题“稀土三剂系列化”时,我校课题组对世界上100多个球化剂生产厂,国内主要合金生产进行调研,取得了英、美、法、德、日、前苏联、印度等十几个50多家合金生产厂的产品样本及国内主要球化剂生产厂的产品样本,为对比国内外球化剂性能及今后球化剂生产改进提供了依据。就目前而言,我国钢铁业的产能分布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显著格局。

高炉喷煤技术始于1840年S.M.Banks关于喷吹焦炭和煤的设想,世界早的工业应用即是根据这一设想于1840年~1845年间在法国博洛涅附近的马恩省炼铁厂实现的。但此后的100多年,高炉喷煤技术发展却相对缓慢,基本无进展。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欧洲及、美国的一些工厂才陆续开始在高炉上试验喷煤。另外,由于该合金和冶炼过程形成的熔渣比重差别较小,易造成冶炼过程渣铁不能充分分离,铁合金中硅铝含量越高,这种情形越明显。70年代末,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加快了高炉喷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特别是欧洲和日本更是在实际应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到90年代初,欧洲和日本已有小部分高炉月均喷煤比超过了200kg/t的大关。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