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导叶数减少时,随着导叶数的增加,烘干房风机的性能优于风机。采用21个导叶的方案3是较佳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总压效率。同时,改造后的轴功率略有增加,方案3的功耗有所增加。
(2)当流场数据加载到固体区域表面时,叶片的应力、总变形和固有频率基本不变。离心力对叶片的强度和振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空气动力对其影响不大。叶片的工作转速远一阶临界转速,
烘干房风机
(1)当导叶数减少时,随着导叶数的增加,烘干房风机的性能优于风机。采用21个导叶的方案3是较佳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总压效率。同时,改造后的轴功率略有增加,方案3的功耗有所增加。
(2)当流场数据加载到固体区域表面时,叶片的应力、总变形和固有频率基本不变。离心力对叶片的强度和振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空气动力对其影响不大。叶片的工作转速远一阶临界转速,不会发生共振。
(3)综合考虑方案3风机性能、轴功率、强度、振动分析结果,减少一套导叶,也可降低设计制造成本。由此可见,减径导叶方案3对实际生产和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叶尖间隙对动轴流风机实际失速线的影响。
结果表明,烘干房风机叶顶间隙过大,使风机实际失速线与理论失速线有较大偏差。实际失速线向下移动,同时会造成较大的负效率偏差。详细描述了试验过程,分析了操作点在性能曲线上的位置。由于煤矿工作的性质,风机必须始终处于高效运行状态,以保证井下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后通过接近失速试验确定风机的实际失速线位置。通过引入相关系数,研究了叶尖间隙与失速点压力偏差、效率偏差的关系。烘干房风机叶顶间隙与失速点的相对压力偏差相关系数为-0.99,即叶顶间隙越大,实际失速线与理论失速线的偏差越严重,实际失速点的负压偏差越严重。同时,叶顶间隙与效率偏差的相关系数为-0.93,即叶顶间隙越大,负效率偏差越大。
在烘干房风机额定工况下进行振动试验。两个叶轮转速2900r/min,容积流量708m3/min,风机压力5757pa,总压效率77.3%。风机以额定功率运行,风机上安装的三向加速度传感器将测点处的振动信号传送给SCADAS多功能数据采集装置。采集装置与计算机中的信号分析系统lmstestlab相连,实现信号的传输。通过信号分析,得到了烘干房风机测试位置的频谱特性。由于电机的激振和内部流场的气动力是风机振动的主要激振源,在烘干房风机入口、一级叶轮、二级叶轮、电机和风机壳体出口周围设置四个测点,共20个测点。弯头加折板式消声器的组合消声结构,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变气流流通方向,增加通道长度,提高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消声量,而且节约空间,组合形式灵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四个加速度计测试五次。每个传感器有三个通道:X、Y和Z。它们分别对应于风扇的轴向、垂直和水平径向。信号分析系统的参数是在传感器、采集仪器和计算机准确连接后设置的。当转速为2900r/min时,基频约为48.3Hz。考虑到气动激励频率较高,采样频率设为6400Hz,设定后进行信号采集。



以矿井对旋轴流局部通风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风机叶片的穿孔设计,建立了烘干房风机叶片穿孔前后风机的总体模型,并进行了稳态、非稳态模拟和噪声预测。结果表明,叶片穿孔能有效地抑制叶片非工作面叶尖泄漏和涡流的产生和脱落,从而降低了两级叶轮通过频率的声功率级和声压值。宽带噪声是穿孔后的主要噪声源。对旋轴流风机存在振动大、噪声大的问题。由于煤矿工作的性质,风机必须始终处于运行状态,以保证井下有足够的新鲜空气。持续的烘干房风机噪音会让地下工作者感到分心,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的噪音会对人的听力、视力、神经系统等造成伤害。旋涡噪声是叶片表面上的气流形成紊流附面层后,随着压力的增加,从叶片上旋涡脱离,引起脉动产生的宽频噪声。较大的振动和噪声也会影响风机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其使用寿命。研究烘干房风机噪声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对提高井下工作环境质量,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方开祥模拟了一台小型散热风扇的流场,设计了叶片的穿孔。穿孔后,风机的声压级降低,证实了降低穿孔噪声的可行性。张启顺研究了风机叶片数相匹配时,风机内流场和声功率级的变化。对烘干房风机不同流量下产生噪声的原因。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模拟的正确性。因此,利用多孔叶片模型对风机的噪声进行模拟,可为风机降噪提供参考。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