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肿腿蜂
大自然管氏肿腿蜂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属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科Bethylidae,是多种天牛等蛀干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对于控制天牛危害具有重要作用。
肿腿蜂一年的发生代数随其种类及所在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异。在河北、山东一年发生5代,在粤北山区一年5代~6代,在广州一年可完成7代~8代。
天敌周氏啮小蜂厂家批发
管氏肿腿蜂
大自然管氏肿腿蜂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属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科Bethylidae,是多种天牛等蛀干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对于控制天牛危害具有重要作用。
肿腿蜂一年的发生代数随其种类及所在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异。在河北、山东一年发生5代,在粤北山区一年5代~6代,在广州一年可完成7代~8代。人工饲养七星瓢虫的成虫,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温度在70%-80%,成虫产卵时要求温度较高,可在25℃饲养。肿腿蜂以受精雌虫在天牛虫道内群居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出蛰活动,寻找寄主。其钻蛀能力极强,能穿过充满虫粪的虫道寻找到寄主。雌蜂爬行迅速,1min可爬行0.5m左右。
瓢虫按食性划分
菌食性
柯氏素菌瓢虫(Illeis koebelei)亦称为黄瓢虫。体长约5mm。胸部上为白底的2个黑斑点,整个翅膀皆为黄色。以白1粉病菌等维生。
十二斑褐菌瓢虫(Vibidia duodecimguttata)亦称为白瓢虫。体长约4mm。体色为黄褐色,有淡白的斑点。以白1粉病菌等维生。
植食性
只有食植瓢虫亚科为草食性。草食性瓢虫的特征为,与肉食性瓢虫相较下翅膀不具光泽。
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此二种瓢虫体长约7mm,在淡褐色身体上有28个黑斑点。植食性瓢虫直接依赖于植物,菌食性瓢虫取食寄生于植物的菌类,捕食性瓢虫捕食植食性昆虫,间接依赖于植物。马铃薯瓢虫亦称为大二十八星瓢虫,身体和黑点比茄二十八星瓢虫略大。由于它们会集体吃茄子与马铃薯的叶子而被视为害虫。
波氏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见于日本冲绳诸岛、台湾兰屿等地。以葫芦科植物的叶子为食。
锯叶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见于日本八重山诸岛内的与那国岛等地、台湾兰屿。
人工饲养七星瓢虫
把七星瓢虫放在玻璃瓶里,瓶底垫一张草纸,纸上放一个盛湿药棉球的小瓶盖,以保持瓶内的湿度,瓶口盖上纱布,并用橡皮筋系紧。每瓶放进七星瓢虫1-2对,每天投一次饲料,它们就能正常生活,并能繁殖后代。将七星瓢虫化蛹的纸筒或刨花挂在田间植物中、上部位,10天内不宜耕作活动,以保证若虫生长和捕食,提效。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人工饲养七星瓢虫的成虫,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温度在70%-80%,成虫产卵时要求温度较高,可在25℃饲养。但饲养幼虫以平均温度20℃左右为好。
丽蚜小蜂形态特征
丽蚜小蜂体微小,扁平,中胸三角片前突出,明显超过翅基连线。前翅缘脉长,亚缘脉和翅痣脉短,后脉不发达。中足胫节端距长,但不粗壮,跗节4~5节。在温室、大棚等保护地,可通过采点调查,计算出当时温室、大棚内的蚜虫总量,按1头瓢虫控制200头蚜虫释放成虫。雌虫体约0.6mm,宽0.3mm。头深褐色,胸黑色,腹黄色,并有光泽触角8节,长0.5mm,淡褐色,末节呈桨状。翅无色透明,翅1.5mm。足为棕黄色。腹末端有延伸较长产卵器。雄蜂较少。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