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物联网是“河长制”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传感识别技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现对河流及其相关信息的智能感知、智能识别、跟踪1定位、数据采集等,为“河长制”的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工作人员无法及时处理并上报河道巡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工作效率低。
大数据河长制管理
河长制平台信息化
物联网物联网是“河长制”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传感识别技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现对河流及其相关信息的智能感知、智能识别、跟踪1定位、数据采集等,为“河长制”的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工作人员无法及时处理并上报河道巡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工作效率低。
大数据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将收集和处理海量河长制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标准和统一的基础数据管理及维护平台,使各业务系统的数据统一调度,在数据存储层与数据交换层都达到互联互通,从而增进系统协同,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针对海量数据资源池中的业务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算法和的并行计算,应用环保厅、水利厅等相关部门在管理领域的评价指标模型和监督管理模型,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挖掘流程,获得面向河流运行状态的科学、智能的分析评估报告,为“河长制”中每条河流的处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与技术支撑。城市水系海绵化的改造是以加强完善骨干河网的建设、中小河道的水系沟通、以及暴雨来临之前的水位预降机制为主要措施。
一、排水防涝管理现状分析
1.排水管网运行管理水平较低,排水设施的管理与查询仍为手工操作阶段,工作效率低下。
2.管网人工管理及养护难度大。
3.排水系统调度分析和布局优化相对滞后
4.缺乏有效的管网运行评估和监测手段
二、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一、及部委相关文件及通知要求
《国务1院办公1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办1发〔2013〕23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建城〔2013〕88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建城〔2013〕98号)
住建部《关于批准实施防汛排涝和雨雪灾害信息化监控系统项目建设的批复》
住建部办1公厅《关于开展城市排水防涝检查工作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842号
河长制,这个由江苏无锡首创、源于太湖蓝藻暴发的水环境管理制度,由于实施效果良好,近些年陆续被国内各地借鉴。多地的实践和探索让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河湖管理模式由试水逐渐成熟。各级河长只要点点手机就能上报、处理、反馈各种紧急涉河事件,撰写电子版的“河长日志”。去年底,中1共中1央办1公厅、国务1院办1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对河长制工作做出总体部署。
河长制与海绵城市的关系
推行河长制的核心是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穿到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全过程,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而加强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实施水生态修复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各项措施发挥系统治理效益的重要基础。这套系统可以直观了解人员、河道、排污口、污染源等实时情况,实现所有的污染、事件、任务闭环管理,满足河长制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河长制的推行与海绵城市关于河道水系的建设相辅相成。城市水系海绵化的改造是以加强完善骨干河网的建设、中小河道的水系沟通、以及暴雨来临之前的水位预降机制为主要措施。1河长金字塔设置、河道网格化管理根据河道级别,系统支持省级、市级、县级、镇(街道)级、村(社区)级五级河长机制,每条河道实现五级河长金字塔式覆盖。通过生态护岸、陆域植物群落以及水生植物建设,进而实现透水和净水的功能,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建设目标。
发展历程与建设任务
河长制与海绵城市建设有各自独立的管理机制与工作计划,但两者又相互关联,有着同一个服务对象和相同的建设目标。 海绵网小编整理了河长制与海绵城市的发展历程与建设任务,供读者参考。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1月国务1院发布了《关于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从层面对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了部署和具体安排。这套系统不仅编成了一张人人参与治水的网,同时更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推动着每一条河流的治水工作。
此外,有关职能部门也出台措施,采取行动,开展水环境整治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特色社1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实现民族永续发展。碧水蓝天是人们对美丽朴素的理解,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2常态化巡查、开放式受理基层河长和巡查人员对所辖河道进行常态化巡查,发现问题后通过文字、照片、视频、语音等方式反馈,同时负责公众举报问题和职能部门处置结果的核实,同样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反馈核实结果。水环境质量能否改善,成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