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的摄食特点
一是克氏原螯虾的胃容量,肠道短,因此必须连续不断地进食才能满足生长的营养需求;二是克氏原螯虾的摄食不分昼夜,但傍晚至黎明是摄食高峰;三是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下的克氏原螯虾将出现蜕壳和酶类分泌的混乱,一旦水温升高或水质变化时就会出现蜕壳不遂并大批量;四是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克氏原螯虾有相互残食的现象;五是克氏原螯虾的摄食强度在适温范围内(25-30℃)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水温
虾蟹饲料钓鱼
克氏原螯虾的摄食特点
一是克氏原螯虾的胃容量,肠道短,因此必须连续不断地进食才能满足生长的营养需求;二是克氏原螯虾的摄食不分昼夜,但傍晚至黎明是摄食高峰;三是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下的克氏原螯虾将出现蜕壳和酶类分泌的混乱,一旦水温升高或水质变化时就会出现蜕壳不遂并大批量;四是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克氏原螯虾有相互残食的现象;五是克氏原螯虾的摄食强度在适温范围内(25-30℃)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水温8℃时摄食明显减少,但在水温降至4℃时,克氏原螯虾仍能少量进食;水温超过35℃时,其摄食量出现明显下降;六是克氏原螯虾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一般能耐饿3-5天,秋冬季节一般20-30天不进食也不会饿死。
小龙虾养殖技术
1、苗种培育
培育池面积20-40平方米,水深0.6-0.8米的水泥池为主,也可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较好的池塘,建好排水和防逃设施。放苗前对池子严格消毒,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提供开口饵料,移植水草面积占水面的30%。每亩投放0.8厘米稚虾10-15万尾,早期以天然饵料为主,适当投喂豆浆和鱼糜,随着个体的增大以人工饲料为主。
2、池塘养殖
每亩投放幼虾1-1.5万尾,定期泼洒生石灰增加水体中钙的含量,增加夜间饲料投喂量,以配合饲料为主。
3、稻田养殖
选择水质良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要开挖养虾沟,沟宽1.5米,深1米,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间沟,田间沟宽1米,深0. 5米,养虾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20%左右。田埂面宽3米以上,田埂高1米。在离田埂1米处,每隔3米打一处1.5米高的桩,用毛竹架设,在田埂边种瓜、豆、葫芦等,待藤蔓上架后,在炎热的夏季起到遮荫避暑的作用。在养虾沟和田间里要移栽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性植物,水草覆盖面以30%为宜,且以零星、分散为好,这样有利于虾沟内水流畅通无阻塞。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钙塑板建防逃墙,以防小龙虾逃逸。
4、苗种放养
小龙虾放养要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放虾。
小龙虾放养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稻谷收割后的9月上旬将种虾直接投放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养殖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亩放养个体在40克/只以上的小龙虾20公斤,雌雄性比3 :1。
二是在5月份水稻栽秧后,投放规格为2-4厘米的幼虾1500-2000尾/亩或30公斤/亩。小龙虾在放养时,要注意幼虾的质量,同一田块放养规格要尽可能整齐,放养时一次放足。在晴天早晨或阴雨天放养,放养幼虾时用3%~4%的水浴洗10分钟消毒。
5、适宜区域
池塘、低洼地、河道及稻田均可养殖。
小龙虾的形态特征
小龙虾体长是指从小龙虾眼柄基部到尾节末端的伸直长度(cm),全长是指从额角顶端到尾肢末端的伸直长度(cm)。人们习惯认为,小龙苗种般指的酿品虾规格指的雖长。小龙虾由头胸部和腹部共21个体节组成,共有19对附肢,体表具有坚硬的甲壳,其头部有5节,胸部有8节,头部和胸部合成一个整体,称为头胸部。头胸部呈圆筒形,前端有一额剑,呈三角形;额剑表面光滑扁平,中部凹陷呈槽状,前端尖锐具有攻击性;头胸甲中部有一弧形颈沟,两侧有粗糙颗粒。
腹部共有7节,其后端有一扁平的尾节,与第六腹节的附肢共同组成尾扇。胸足共有5对,对呈螯状,粗大;第二、第三对呈钳状,后两对呈爪状。腹足共有6对,雌性对腹足退化,雄性前两对腹足演变成钙质交接器;各对附肢具有各自的功能。小龙虾性成熟个体呈暗红色或深红色,未成熟个体为淡褐色、黄褐色、红褐色不等,有时还可见蓝色。常见小龙虾个体为全长4.0-12.0cm。
水质原因——对小龙虾成长的影响
近几年,由于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春季大多干旱少雨,所以大部分养殖户在春季池塘的水位都偏浅,但是随着气温的回升,投饵量的增加,其残饵、粪便以及池中有机物的分解都会给水质带来不良影响,这时又没有新鲜的水源及时进行注排以调节水质,而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小龙虾摄食、脱壳和生长,这些都制约着小龙虾的长成规格。
建议每隔半个月左右交替使用光合细菌和生石灰进行全池泼洒以改善水质,降低池中氨氮含量,另外定期施用Ca(H2PO4)2以增加池水中[Ca2+]以促进小龙虾脱壳生长,Ca(H2PO4)2的用量一般为2kg/亩米,在有外源水注换时每隔7-10天左右注排一次新水,每次换水量为原池塘水量的15-20%左右。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