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厚钢板用原料有几种,其生产方式和特点是什么?
特厚钢板用原料制造工艺技术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对传统厚钢锭、连铸板坯进行特殊处理;第二类是开发高质量的铸锭。采用一类思路的方法有JFE的锻造一轧制法和焊接复合钢坯法、住友金属的连铸大压下法、日本钢管的规定压缩比和末道次压下量的轧制法等,其中锻造一轧制法和焊接复合钢坯法的实用性较强,利用现有设备即可实施,但由于需要二火成材,具有能耗高的
钢板生产厂家
特厚钢板用原料有几种,其生产方式和特点是什么?
特厚钢板用原料制造工艺技术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对传统厚钢锭、连铸板坯进行特殊处理;第二类是开发高质量的铸锭。采用一类思路的方法有JFE的锻造一轧制法和焊接复合钢坯法、住友金属的连铸大压下法、日本钢管的规定压缩比和末道次压下量的轧制法等,其中锻造一轧制法和焊接复合钢坯法的实用性较强,利用现有设备即可实施,但由于需要二火成材,具有能耗高的缺点。采用第二种方法的有电渣重熔技术、定向凝固技术等,采用以上技术生产的钢锭纯净度高、成分均匀、结晶组织致密,内部的非金属夹杂、各种偏析以及常见的缩孔、疏松等缺陷较传统铸锭大为减少,故采用较小的压缩比也能生产出厚钢板。电渣重熔技术工艺复杂,需专门的设备,投资较大,而定向凝固技术简单易行,投资较少,但材料利用率较低,辅材消耗量大。

F面重点介绍几种典型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1)连铸坯轧制技术:连铸板坯内部质量良好,能耗低,成材率高,采用普通连铸坯为原料轧制特厚钢板是近年来各生产企业重点研究的特厚钢板生产工艺。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外超大连铸坯厚度为400mm,一般不超过320mm,受到压缩比的限制,生产150mm以上的特厚钢板往往难度很大。
(2)大型模铸钢锭轧制技术:这是国内轧制特厚钢板的传统生产工艺。这种轧制方法尽管可以保证一定的压缩比,但是由于模铸工艺的天性缺陷,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大型模铸钢锭内部偏析几乎无法避免,质量无法保证;二是钢锭浇铸工序蚝能耗大,还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三是轧制成材率低,一般不超过70%。
(3)大型模铸钢锭锻造技术:这是国内外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特厚钢板生产技术。为了克服模铸钢锭内部质量差的缺点,对于模铸钢锭采用锻压机反复进行锻打,以改善钢板内部质量。与轧制法生产方式相比,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成材率低,产量同板差异性大。

金属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
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重要的两个力学性能指标。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抗拉强度是通过单向拉伸试验获得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指标。抗拉强度代表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毕竟它是一个力学性能指标,它有它的计算方法,抗拉强度=断裂载荷/试样初始横截面积。
然而,通过上述公式计算的抗拉强度只有在金属发生很小塑性变形和几乎没有塑性变形时是准确的。当金属有明显塑性变形时,计算时用的截面积应该是断后测量的真实截面积,获得的抗拉强度称为真实抗拉强度。
这个抗拉强度指标是抵抗变形能力的指标,换言之,当变形到这个程度时,材料就断裂了,在单向拉伸的条件下无法发现更大的变形了,它是一个极限,也是特定的拉伸样品能承受外加载荷的极限,因此英文称为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从典型的拉伸曲线上可以看出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的区别
屈服强度也是金属材料重要的力学性能指标之一。屈服强度代表金属材料对起始塑性变形抗力,其英文表达为Yield strength。实际上这样讲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在拉伸曲线上,有些金属材料有明显的屈服点,而另一些金属材料并没有明显的屈服点,尤其对一些微观组织结构不均匀的材料更是如此,所以就需要人为定义塑性变形到一定程度时对应的抗力作用屈服强度,实际上这个人为界定的塑性变形数值之前,金属内部驱动力较低的滑移已经开动,所以并不能准确反应塑性变形的开始。
有些金属材料没有明显的屈服点,究其原因是多晶体金属塑性变形存在非同时性。多晶体金属变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由无数同相晶粒或不同相晶粒构成。由于各晶粒的取向不同,在外力作用下,它们的变形不可能同时开始,而是那些滑移面阳适宜滑动的晶粒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因此变形总是从那些比较弱的晶粒开始。多晶体金属还存在变形不均一性特点。它不仅体现在同一组成相的不同晶粒之间,也表现在不同组成相的不同晶粒之间。
高压锅炉用碳钢
由于碳钢的强化元素是C和Mn,而锅炉制造厂从焊接性能考虑通常会严格限制C含量。按ASME中的描述:在规定碳含量以下含碳量每降低0.01%,则允许在规定的锰含量之上各增加0.06%的含锰量,但不得超过1.35%。说明1个碳含量下降带来的强度损失一般需6个锰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