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行为表现。需要了解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和日常行为受到什么影响,这些影响与事件的关联性,以及求助者在行为层面上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去核对求助者的应对策略,他是如何有目的、系统地帮助自己的。比如,他是采取的是回避、隔离、面对还是升华?他是如何思考的,他的行为倾向性如何。当前热线设置一般只有30分钟,需要咨询师迅速地判断求助者所处的心理状态,包括是否有心理危机、风险性如何,并且做出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评估行为表现。需要了解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和日常行为受到什么影响,这些影响与事件的关联性,以及求助者在行为层面上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去核对求助者的应对策略,他是如何有目的、系统地帮助自己的。比如,他是采取的是回避、隔离、面对还是升华?他是如何思考的,他的行为倾向性如何。当前热线设置一般只有30分钟,需要咨询师迅速地判断求助者所处的心理状态,包括是否有心理危机、风险性如何,并且做出相应的干预和判断,这对接热线的咨询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资源、新的行动可能性!
核对“自杀决定”
下面要继续了解“自杀意念”出现的频率及强度,如:这些想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近几周或几天里面情况如何?咨询师需要通过"积极倾听"来与求助者进行核对、总结并提供反馈,包括对求助者的情绪、思维、行为和身体感受进行反馈,以及“正常化”这些,也就是说,在评估的过程中也可以开展部分的干预工作。出现的次数多吗?它是一种短期的、不稳定的,还是长期的反复出现的?当求助者说,“这些念头经常冒出来”,咨询师就要进一步核对:当这些自杀的想法出现的时候,你是不是产生过决定去自杀的念头,“我真的要放弃我自己”?——这叫“自杀决定”。那么一步一步往下推,如果求助者说没有,虽然总是这么想,但从来没想过真的要去放弃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真的去这么做,这样就是有自杀意念,但还没有自杀决定。
方案由求助者提供资源
咨询师不负责解决问题,要避免直接告诉求助者你可以这样、你应该那样,"你给你爸爸打一个电话","你去找谁谁","你去找某某某机构"……咨询师是陪伴者和启发者,激发求助者的内在资源,一起想办法形成替代性方案。如果求助者说“没用的,那些朋友都不愿意理我,给他们打电话,他们都不理我。”咨询师可以具体化这些内容:“之前是怎么打电话的?”,“你想寻求一些什么样的反馈,他们又是怎么回应你的?”在咨询师的启发下,求助者自己可能就会找到能清楚表达自己需要和感受的方式和办法。对于干预者来说,只要来访者的自杀意愿有所松动,干预就成功了一半,然后他还愿意接着再来咨询,我们的工作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婚姻关系障碍:干预原则为暂时分居,等待双方冷静思考并接受适当的心理辅导后,帮助解决问题,防止以后类似问题的重演。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因此,当求助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时,咨询师要敏感地抓住细节进行核对。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