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热处理1、一般过热:热处理加热温度过高或在高温下保温时间过长,引起奥氏体晶粒粗化称为过热。粗大的奥氏体晶粒会导致钢的强韧性降低,脆性转变温度升高,增加淬火时的变形开裂倾向。而导致过热的原因是炉温仪表失控或混料(常为不懂工艺发生的)。过热组织可经退火、正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后,在正常情况下重新奥氏化使晶粒细化。软氮化原理在工件表面同时深入氮、碳元素,且以渗氮为主的工艺方法,就是在Fe—N系的共
表面处理黑氮化
不锈钢热处理
1、一般过热:热处理加热温度过高或在高温下保温时间过长,引起奥氏体晶粒粗化称为过热。粗大的奥氏体晶粒会导致钢的强韧性降低,脆性转变温度升高,增加淬火时的变形开裂倾向。而导致过热的原因是炉温仪表失控或混料(常为不懂工艺发生的)。过热组织可经退火、正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后,在正常情况下重新奥氏化使晶粒细化。软氮化原理在工件表面同时深入氮、碳元素,且以渗氮为主的工艺方法,就是在Fe—N系的共析温度以下530~570℃,进行氮碳共渗的过程,俗称软氮化。
2、断口遗传:热处理有过热组织的钢材,重新加热淬火后,虽能使奥氏体晶粒细化,但有时仍出现粗大颗粒状断口。产生断口遗传的理论争议较多,一般认为曾因加热温度过高而使MnS之类的杂物溶入奥氏体并富集于晶界面,而冷却时这些夹杂物又会沿晶界面析出,受冲击时易沿粗大奥氏体晶界断裂。部分零件也需要用汽i油清洗比较好,但在渗氮前之last加工方法若采用抛光、研磨、磨光等,即可能产生阻碍渗氮的表面层,致使渗氮后,氮化层不均匀或发生弯曲等缺陷。
3、粗大组织的遗传:有粗大马氏体、贝氏体、魏氏体组织的钢件重新奥氏化时,以慢速加热到常规的淬火温度,甚至再低一些,其奥氏体晶粒仍然是粗大的,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性。要消除粗大组织的遗传性,可采用中间退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处理。

氮化热处理与淬火热处理的区别
氮化是表面渗氮处理。淬火是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经保温后放入液体中进行冷却,从而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硬度大的氧化膜。它们都属于表面热处理。
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强度、硬度、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

氮化处理有哪些优缺点?
氮化处理是将钢铁零件放在渗氮介质中,在一定温度下保温,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面层的热处理工艺。
(1)氮化处理优点
高硬度和高性:对38CrMoAlA等氮化钢制零件,氮化后的表层硬度可以提高到HV1000~1200,相当于HRC70左右。这显然是一般淬火或渗碳淬火处理达不到的。尤其宝贵的是,这种高硬度可在500℃左右长期保持不下降。由于硬度高,性也很好,能抗各种类型的磨损。(1)较高的抗咬合性能一些承受高速相对滑动的零件很容易发生卡死或擦伤,而氮化零件在短时间缺乏润滑或过热的条件下,仍能保持高硬度,具有较高的抗咬合性能。
(2)氮化处理的缺点
由于氮化温度低,所以氮化速度远比其它化学热处理如渗碳慢得多。例如获得1mm深的渗层,用渗碳处理,只要6~9h,而获得0.5mm深的氮化层,用普通气体氮化,需要40~50h。所以氮化是一种成本高、费时、费电、效率极低的热处理工艺。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