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上海水规院赵敏华则认为,加强公众参与是试点城市高度重视的一件事,特别是在老城区,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积极向市民普及海绵城市的相关知识,解释海绵城市的功能,展示海绵城市的效果,这些工作对海绵城市在老城区的推广非常必要。
积极打造西部地区的样板
从2016年到2018年,我市将利用三年时间,在18平方公里新区和
海绵城市信息化平台
让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上海水规院赵敏华则认为,加强公众参与是试点城市高度重视的一件事,特别是在老城区,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积极向市民普及海绵城市的相关知识,解释海绵城市的功能,展示海绵城市的效果,这些工作对海绵城市在老城区的推广非常必要。
积极打造西部地区的样板
从2016年到2018年,我市将利用三年时间,在18平方公里新区和3.5平方公里老城区内打造海绵城市试点区,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总体目标,积极探索半干旱缺水型海绵城市建设的“西宁模式”,打造西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可推广的样板。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在线监测技术检验各项目是否达到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目标要求。
“大海绵”模式必要性
虽然“大海绵”模式并不能直接反映地块的 “年总径流控制率”这类小海绵指标,但“大海绵”建设模式的出现是顺应城市发展的必要性要求,是构建兼备“面子”与“里子”的海绵城市的必行途径,主要因素有:
①构建城市适应灾变的“弹性力”需要。“弹性”是指城市对环境变化和雨水引发的自然灾害等的承受及恢复能力。适应城市发展的弹性,不仅囊括“小海绵”模式消纳的降雨类型(中小型为主),也包括发生频次小但对城市正常运行影响剧烈的大型降雨及其他灾害性天气。而城市构建应对大型降雨及极端天气的“弹性”,则必须串联作为径流源头的“小海绵”、输送脉络的管网明渠及受纳河湖水系等诸多系统,才能共同发挥作用,得以打造适应城市需求的“弹性”。3SS在线监测仪本次池州海绵监测试点项目,在线监测SS点位共1处。“大海绵”模式在“小海绵”基础上,遵从城市雨水径流1产生规律,对相关工程措施统筹兼顾,是切实打造城市“弹性内涵”的必行措施。
②附加效益1大化利用的需求。“小海绵”模式主要针对城市径流控制率的不足,对城市发展水平提高有积极作用,但城市发展过程也存在其他不足,城市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需协调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例如,“小海绵”模式可大幅削减城市水体受纳的面源污染物,有效减轻水环境污染,但“小海绵”带来的污染削减能不能终转化为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水生态系统恢复、居民生活环境优化等,仍受城市整体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要达到城市“水体无黑臭”这一目标,仍需结合其他相关措施;不同的城市其点源/面源污染占比不同,对于点源污染占比高的城市,需配合市政设施完善、污水厂提标或河道生态修复等策略,才能切实削减城市水体污染,达到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目标。监测对象本次监测对象依据池州海绵试点区域的建设项目类型确定,包括雨水花园、雨水塘等的流量、SS和该区域的雨量等。
海绵城市建设简介:
11平11记针对城镇化发展要求,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控制雨水径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即恢复“海绵体”,从而实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的五位一体的目标。数据中心:将海绵城市的监测监控数据、业务管理数据、规划设计信息、项目建设生命周期的数据、排水(污)工程运行调度数据以及考核评估数据有机的整合起来,形成海绵城市数据库。
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技术措施
“渗”:减少硬质铺装、充分利用自然下垫面渗透作用,减少径流,涵养生态与环境,积存水资源。
“滞”:通过雨水滞留,以空间换时间,提高雨水滞渗的作用,同时也降低雨水汇集速度,
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减少面源污染,降解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
“排”:构建灰绿结合的蓄排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