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是海绵城市的技术路线。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即是从传统“快1排”模式转化为“渗、滞、蓄、净、用、排”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渗”,减少硬质铺装、充分利用自然下垫面渗透作用,减少径流,涵养生态与环境,积存水资源。
“滞”,通过雨水滞留,以空间换时间,提高雨水滞渗的作用,同时也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
海绵城市信息化建设
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是海绵城市的技术路线。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即是从传统“快1排”模式转化为“渗、滞、蓄、净、用、排”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渗”,减少硬质铺装、充分利用自然下垫面渗透作用,减少径流,涵养生态与环境,积存水资源。
“滞”,通过雨水滞留,以空间换时间,提高雨水滞渗的作用,同时也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减少面源污染,降解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等主要污染物,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
“排”,构建灰绿结合的蓄排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要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即水质和水量的关系、分布与集中的关系、景观和功能的关系、生态和安全的关系、“绿色”与“灰色”的关系。
基于上述情况,2015年7月住建部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办1公厅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635号文),提出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四个方面考核海绵城市建设。
我们PPP整体的政策法规体系,主要涉及法预算法、采购法、招法、合同法。大家可以看一下。实施源头外围水土保持、中途沟道生态治理,末端湟水河生态岸线修复与内河整治,保障“清水入湟”。我们可能会关注一些具体的操作指南,如果一个企业或者是在做海绵城市的PPP项目,要关注一下财政1部发布的一些操作指南、项目合同指南,等等。这里面有很多的信息提供。我梳理了一下政策的要点,为什么海绵城市能火起来?这跟在城市管理中注重1生态理念有很大关系。第二,市场上为什么会热起来?财政有补贴,而且补贴的额度还挺大的。整个项目政策要点就不展开了。中间主要提了一下我们整个项目里面会要区分经营性与非经营型属性,建立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
“小海绵”与“大海绵”
“小海绵”模式是以地块“年总径流控制率”这一定量化指标为建设核心,同时也强调在径流控制过程中的“额外”效益,如(雨)面源污染控制率提升、城市内涝频次削减等的建设模式。61平方公里,三年建设期内,西宁市将在试点区内构建水循环利用系统,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小海绵”立足于雨水年径流控制率达标,凸显出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基本立足点不同、根本出发点不同和生态环境导向不同。可以说,“小海绵”模式是准确评估城市海绵建设是否符合海绵城市“弹性”及“吸纳”等内在要求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与“小海绵”模式不同,“大海绵”模式则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积极统筹并规划整合了一系列相关工程举措,形成的广泛而丰富的城市建设体系。区建设有多种类型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雨水塘、蓄水池等,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面源污染控制等问题。“大海绵”建设模式,延伸扩展了基于“雨水径流控制率”为核心的“小海绵”构建形式。结合各地海绵建设模式,“大海绵”工程主要有三类,类从城市水循环系统出发,简称“涉水”工程,如城市防涝系统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消除、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地下水质量提升、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综合管廊建设等;第二类结合城市景观绿化系统,简称“涉绿”工程,如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河道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等;第三类则指在海绵构建中发生的城区更新及城市扩张等,包括新区建设,即耕地和村落转变为城市,以及旧城改造,如城中村消减、城乡结合区域改造提升等,简称“涉改”工程。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