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凝剂在施工中的问题
碱性粉状和碱性液体速凝剂(统称为“传统速凝剂”)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虽然水泥混凝土早期强度有所提高,但后期强度损失严重;
②较高的含碱量,一方面会损害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由于碱含量过高很有可能引起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从而导致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大幅下降;
③施工后混凝土的回弹量较大以及不利于湿法作业。自上世纪七十年代
速凝剂规范
速凝剂在施工中的问题
碱性粉状和碱性液体
速凝剂(统称为“传统速凝剂”)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虽然水泥混凝土早期强度有所提高,但后期强度损失严重;
②较高的含碱量,一方面会损害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由于碱含量过高很有可能引起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从而导致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大幅下降;
③施工后混凝土的回弹量较大以及不利于湿法作业。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外开始研究并推广湿喷技术以来,用于湿喷施工技术的液态速凝剂逐渐发展起来。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内外速凝剂的研究现状、促凝机理、并着重分析了液态无(低)碱速凝剂的适应性、稳定性、强度影响、产量价格、施工控制等发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早强剂和速凝剂的定义
早强剂和
速凝剂从定义方面来讲,早强剂和速凝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混凝土外加剂。早强剂的侧重点在于混凝土早期强度的提高,同时,要尽量少影响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而速凝剂则更加注重于对水泥浆体凝结时间的调节。早强剂和速凝剂标准都对混凝土或砂浆的抗压强度做出了规定,尤其是对早期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定。不同的是,掺早强剂的混凝土,其早期强度的蕞低标准取决于同龄期基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而掺速凝剂的混凝土,其早期强度的合格与否则取决于掺速凝剂水泥砂浆1d龄期的强度。因此,早强剂和速凝剂的评价体系大不相同,两者不可一概而论。
混凝土早强剂是外加剂发展历史中早使用的外加剂品种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开发出包括氯盐和硫酸盐在内的多种早强剂,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到了多种复合型外加剂,如早强型减水剂、早强型防冻剂和早强型泵送剂等[2,3]。按照其化学成分,早强剂可以分为无机系早强剂、有机系早强剂和复合系外加剂。
速凝剂是一种使水泥混凝土凝结硬化的外加剂,是喷射混凝土施工的必备材料。早期的速凝剂是粉状材料,内含会引起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高Cl成分,先后经历了由高碱向低碱和无碱、粉状向液体发展的历程。
所谓的速凝剂碱性并不是指速凝剂的PH值,而是指材料中以K+、Na+为主的碱金属离子的含量。较早的速凝剂主要是由铝酸盐、碳酸盐等组成的碱性粉状速凝剂,它们能够满足施工中速凝的要求,但是混凝土强度很低,28d强度保留率一般只有65%左右,公认的原因之一是传统速凝剂中大量碱性物质的引入。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