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形封头与碟形封头的受力状态比较
椭圆形封头和碟形封头分别是由椭圆壳与碟形壳及以高为h的圆筒直边段构成。1分片过渡段分为正锥壳和偏心锥壳,为方便加工成型一般分成两半下料加工,成型后的过渡段需经预组装,预组装要求在刚性平台上进行,下口外基准圆直径确定时须考虑每道拼缝预留2~3mm收缩余量,预组装错边≤2mm,拼缝焊前棱角≤+5-0mm。椭圆形壳体由连续的椭圆线为母线而形成
高压椭圆封头价格
椭圆形封头与碟形封头的受力状态比较
椭圆形封头和碟形封头分别是由椭圆壳与碟形壳及以高为h的圆筒直边段构成。1分片过渡段分为正锥壳和偏心锥壳,为方便加工成型一般分成两半下料加工,成型后的过渡段需经预组装,预组装要求在刚性平台上进行,下口外基准圆直径确定时须考虑每道拼缝预留2~3mm收缩余量,预组装错边≤2mm,拼缝焊前棱角≤+5-0mm。椭圆形壳体由连续的椭圆线为母线而形成;而碟形封头的壳体是由以半径为R(接近其圆筒直径R=(019~110)D)的球面壳与以半径为r的过渡段两部分所组成,后者亦即折边球形封头。在曲率变化上,椭圆形封头与碟形封头均存在壳体与直边段这一不连续处,而碟形封头还增加了球面与过渡段这一不连续处。不连续处即意味着由于曲率的突变产生了应力突变。这里列出与标准椭圆形封头以及与标准椭圆形封头有相似外形(相同直径与高度)的碟形封头之应力分布图!
椭圆封头防护及检测
椭圆封头防护不锈钢酸洗不能用盐酸等还原酸。封头根据标准及日常加工生产应用中得出,无折边锥形壳体计算公式的应用条件为,折边锥形壳体计算公式的应用条件为。防止与碳素钢直接接触,避免铁离子污染。不在露天存放,防雨淋。避免强制组焊。结构设计要防止拘束应力过大。椭圆封头与筒体组焊后,要及时清理焊缝、热影响区及周围的焊渣、飞溅、污染物,并进行PT检查和表面酸洗。
整体封头用弦长≥3/4Di内样板检查封头内外表的形状偏差。直边高度须按设计图纸,大间隙不得大于1.0%Di且不得有突变。允差+5-3mm圆度1.0%Di且≤15mm周长偏差按订货合同椭圆封头瓜瓣球形封头瓜瓣、折边过渡段瓜瓣用全尺寸立体样板进行检查。从各方面作一些努力,使得椭圆封头的恢复力有所增加,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形状偏差大间隙≤3mm过渡段折边半径不得小于图样半径。其过渡区转角半径不得小于图样的规定值。
制造封头道工序就是下料,而下料下的好与否也是一个封头质量是否过关的前提。在下料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怎么样切割,下料才会使用料省,达到成本低,并且在切割圆片的时候要考虑下料圆片尺寸公差控制在-5~+5mm范围;因为料下大了,压机上面不好压,会将板与模具卡在一起不好取出,浪费时间,如果下料太小了,那么做出来的封头高度肯定不够,又达不到标准。对於第二类热处理而言,组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可大致分为五类:(1)软化退火:其目的主要在於分解碳化物,将其硬度降低,而提高加工性能,对於球状石磨铸铁而言,其目的在於获得具有甚高的肥力铁组织。
而且要加工的不锈钢封头和碳钢封头,其切割的工具也是不一样的,不锈钢封头切割的时候用的是等离子切割,而碳钢则是用炔气割,如果是比较薄的碳钢封头也是可以用等离子切割的,根据圆规的道理,则是根据要切割的半径调节圆规上的活动扣来确定切割半径。
目前多数压力容器制造企业与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分离,并矮托封头制造厂制造封头。由于GB 150规定《封头小成型厚度不夺于名义厚度减去钢板厚度负偏差)与制造工艺的不匹配,容器设计人员、压力容器制造企业采购人员、封头制造厂销德入贯缺瓮沟通,容易造戎封头裁造材料浪费,甚至由于封头使用方对封头制造工艺增厚,增加重量不认可而引发纠纷。封头使用在产品同样达到客户要求的前提下,综合性价比更高,能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配套的解决方案,减少了各种中间环节,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建立诚信互利的合作关系。
设计压力P=1.6 MPa,设计温度200℃,封头内径Di=1000 mm,腐蚀余量C2=2 mm,封头材料:16MnR。(2)计算查GB150表4—1,按δn=6~16mm,取[σ]t=170 MPa;三个应力的叠加,使不锈钢封头与筒体连接的环焊缝部分存在的拉伸应力大。按GB 150,形状系数K=1.00,焊缝系数取1.0。
封头标准设计厚度:δd=δ+C2=6.72 mm
钢板负偏差C1取0.25 mm,取封头名义厚度δn为8mm。
封头有效厚度:
δc=δn-(C1+C2)=5.75mm
δc>0.15%Di=1.5mm,满足稳定要求。
设计过程结束,设计人员按照JB/T4746—2002,将此封头标记为:EHA1000×8—16MnR。
压力容器制造厂采购人员根据图纸将此规格EHA1000×8—16MnR交由封头制造厂制造。
收到订单后,封头磁造厂根据GB 150—1998的规定(封头小成型厚度不小予名义厚度减去钢板负偏差),采用10 mm钢板进行投料制造,称为二次工艺增厚。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