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项目背景
池州市海绵城市区北至沿江路-清风路,南至永明路,东到平天湖大道-人民路-九华大-齐山大道,西到昭明大道-长江路-建设路-秀山南路-白洋河堤岸路下,总面积约18.km2。区建设有多种类型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雨水塘、蓄水池等,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面源污染控制等问题。2m
智慧海绵城市信息化系统
监测项目背景
池州市海绵城市区北至沿江路-清风路,南至永明路,东到平天湖大道-人民路-九华大-齐山大道,西到昭明大道-长江路-建设路-秀山南路-白洋河堤岸路下,总面积约18.km2。区建设有多种类型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雨水塘、蓄水池等,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面源污染控制等问题。2mm时,雨水将被海绵设施就地消纳,海绵建设区域不得出现雨水外排现象。为了更好地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根据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建设海绵城市监测系统,实时在线掌握现场信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三家部门各司其职修编规划
据了解,三年建设期内,将分三个阶段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阶段以“治山”“理水”以及城市水资源利用与水安全保障等工程为核心,计划完成项目53个,为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搭建骨架、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以城市综合整治改造为主,计划完成项目140个,初步形成片区整体效应。第三阶段以完善部分老旧小区改造为主,计划完成项目20个。②立足于海绵效益1优化,使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既有“表面”又有“实质”的惠民工程。目前,在完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具体由市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完成《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年修订)》和《西宁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2~2030)》的修编工作;由市水务局负责完成《湟水河(西宁段)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2012~2020)》《西宁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12~2030)》和《西宁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2~2030)》的修编工作;由市园林局负责完成《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的修编工作,目前,按照进度要求,以上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将在年底前完成。
4个临时气象监测点位采集数据
在建设思路上,西宁市将依托试点区域“两山对峙、一水穿城”的典型川道型城市形态,针对干旱缺水、水环境质量不高、水生态脆弱的现状,采取“治山、理水、润城的外围环境+城市单元”系统化治理模式,构建绿色安全生态屏障。据了解,目前已协调市气象局在科技馆、文化公园、野1生动物园、海湖新区管委会布设了4个临时气象监测点位,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工作。我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将按照“治山、理水、润城”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实施,对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技术支撑及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工作进行了落实。区建设有多种类型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雨水塘、蓄水池等,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面源污染控制等问题。该平台在三年试点建设期后,结合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逐渐完善和优化数字化管理信息,并纳入西宁市“智慧城市”建设平台,实现“数据一个库、信息一张网”。
市政管测
(1)监测内容
(1)排水分区排水口流量、水位、水质(COD、N-NH3、TP、TN、SS、PH)
(2)典型地块出口:流量、水位、水质(COD、N-NH3、TP、TN、SS、PH)
根据实际现场踏勘,以下为实际点位现状图:
3.4海绵设施监测
1) 已建小区海绵设施流量、水质(COD、N-NH3、TP、SS、PH)
2) 土壤湿度
3) 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下渗率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