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驱动器维修中伺服系统的注意事项伺服驱动器维修中伺服系统的注意事项
伺服马达维修分为机械、电气和磁场三类维修。机械类维修为轴承,外壳等,这些工作属于简单的维修处理,只要配备简单的拆卸工具就可以胜任,不过拆编码器时候要小心,因为出厂时候编码器有个零位置已经调整好,如果挪动的话,没有的技术功力是调不回去的。电气类维修一般为绕线和处理编码器,绕线可以根据匝数和电流(铜线大小)来
三菱j4伺服驱动器维修
伺服驱动器维修中伺服系统的注意事项
伺服驱动器维修中伺服系统的注意事项
伺服马达维修分为机械、电气和磁场三类维修。机械类维修为轴承,外壳等,这些工作属于简单的维修处理,只要配备简单的拆卸工具就可以胜任,不过拆编码器时候要小心,因为出厂时候编码器有个零位置已经调整好,如果挪动的话,没有的技术功力是调不回去的。电气类维修一般为绕线和处理编码器,绕线可以根据匝数和电流(铜线大小)来进行,并不复杂,处理编码器比较麻烦,如果没有配件,很多进口伺服马达编码器的零位置是走通讯的(这是洋动的歪脑筋),换成其他的如果没有特殊的处理也是没有用的,有一些是旋转变压器相对容易些,即使有配件,各种厂家的对零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经验积累很重要了。磁场维修也不容易,因为丢磁是常发生的事情,没有专门的工具基本上没有修复的可能了。总而言之,伺服马达的维修比驱动器的维修要难,目前掌握这一维修技术的维修公司不多,所以大家努力钻研肯定会有回报的。

引起伺服驱动器电源异常维修故障原因
引起伺服驱动器电源异常维修故障原因:
1.伺服驱动器配合运行的电机负载过大;2.加速1时间(参数2202)或加速2时间(参数2205)太短;3.电机故障、电机电缆损坏或电机连接不良;4.应检查伺服驱动器所配套使用的电机的腐蚀、污染或连接松动,所有这些都可能触发电源异常故障。
在维修前,通过会了解伺服驱动器的运行原理,这对维修非常有帮助。这是带有脉冲发生器的伺服电机控制器的简单基本设计。它使用处于不稳定模式的CMOSIC7555生成脉冲来驱动伺服电机。可以适当地修改电路以获得足够长的脉冲。伺服是具有输出轴的小型设备。通过向伺服发送编码信号,可以将该轴定位到特定的角度位置。只要输入线上存在编码信号,伺服系统将保持轴的角位置。轴的角位置由施加到控制线的脉冲的持续时间确定。这称为脉冲编码调制。

伺服马达维修的一些知识
关于伺服马达维修的一些知识
1、马达运行无力:
a、检查定子与转子是否配对太松,由于马达在运行中内部个零件部分都处于相互摩擦的状态,假如液压系统内的液压油油品过差,则会加速马达内部零件的磨损。当定子体内针齿超一定限度后,将会令定子体配对内部间隙变大,无法达到正常的封油效果,这可能造成进一步的内泄问题,表现症状为马达在无负载情况下运行正常,但声音比正常情况下大,在负载下会无力或运行趋缓,解决办法是更换外径稍大的针齿。
b、检查输出轴和壳体孔之间是否因磨损而加速内泄露,造成该故障的主要原因是液压油纯度不够,含一定杂质,导致壳体内部磨出凹槽,从而内泄露增大使得马达无力,解决办法是及时更换壳体或整个重新配对。
2、转速降低,输出扭矩降低:
a、有摆线马达没有间隙补偿(平面配流除外)机构,转子和定子以线接触进行密封,且整台马达中的密封线较长,若转子和定子接触面因齿形精度不佳、装配质量差或接触线处拉伤时,内泄露便较大,造成容积效率下降、转速下降以及输出扭矩降低。解决办法是选用的是针轮定子的话,考虑更换针轮,并与转子研配。
b、转子和定子的啮合位置,以及配流轴和机体的配流位置,这两者相对位置对应的一致性对输出扭矩有较大影响,若两者的对应关系失配,就说明配流精度不高,这将进一步引起扭转速度和输出扭矩的大幅降低,解决办法是确定这些零件的具体位置并做相应调整。

伺服电机维修中遇到的常见故障实例及处理方
伺服电机维修中遇到的常见故障实例及处理方...
主轴伺服单元显示AL-02报替(速度误差过大)NC系统发出主轴旋转指令(M03,S1000)后,主轴以极低的转速旋转(45r/min),而主轴负载表指针已到125%,随即主轴伺服单元显示AL-02报警。将该系统的控制电路板移至另一台型号相同并且工作正常的伺服单元上运行,发现该控制板工作正常。于是我们检测故障系统电动机部分的测速反馈信号,发现该信号并不是图1所示的正常信号,打开电动机尾部后发现传感头的安装螺钉松动,传感面与齿盘距离增大。正确安装后,故障排除。
需要说明的是S系列主轴伺服电机的速度检测器采用磁敏电阻编码器它由齿形转子及磁敏电阻传感器组成。这种编码器是根据半导体的物理磁阻效应制成的。当通过磁敏电阻横截面的磁通变化时,磁敏电阻的阻值便发生变化,当齿形转子转动时,齿顶和齿底交替地转过传感器表面,引起通过半导体磁敏元件的磁通交替地在高和低之间变化,从而在输出端的电位呈周期性变化。
这种传感器在安装时要求传感器的传感面和齿顶的距离为0.15±0.02mm,太近时传感器容易被齿顶打坏,太远则产生的信号太弱。因此,维修人员在检测时应引起注意。

(作者: 来源:)